实践进行时 | “声漫任河,电启乡音”实践团:以声传情以电筑梦,共绘乡村振兴图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8 22:05 1

摘要:“声漫任河,电启乡音”实践团由张冬月老师指导,项目负责人为能动2310班的李生祥,团队成员由能动2310班的 冶佳雯、陈凯涛、伊浩然、邹钿伟、修洪道、蔡斯楠、史心研、王恩锐、胡毓哲、张金鼎、王明君组成。

声漫任河

电启乡音

华北电力大学实践团紫阳行纪实

暑期社会实践

成员信息

“声漫任河,电启乡音”实践团由张冬月老师指导,项目负责人为能动2310班的李生祥,团队成员由能动2310班的 冶佳雯、陈凯涛、伊浩然、邹钿伟、修洪道、蔡斯楠、史心研、王恩锐、胡毓哲、张金鼎、王明君组成。

项目背景

本项目源于紫阳县团委发布的乡村振兴合作需求,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对乡村的支撑作用。共青团中央发起“乡村振兴·青春笃行”等全国性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划,号召青年学子深入乡村,通过产业帮扶、文化赋能、教育支持等途径助力乡村发展。紫阳县作为陕西省乡村振兴重点县,依托秦巴山区生态资源与富硒产业优势,正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亟需高校智力资源与青年创新力量的注入。

实践内容

华北电力大学“声漫任河,电启乡音”实践团一行深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以“青振乡建”为使命,通过文化传承、科普宣传、产业调研等多维实践,为这座秦巴山区的茶乡注入青春动能。

01

校地携手:搭建乡村振兴桥梁

实践首站,团队抵达共青团紫阳县委,与团县委书记徐思琦、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实践队成员展开深度座谈。徐思琦书记在欢迎致辞中强调:“安全是实践的底线,希望同学们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既要当好政策的‘宣传员’,更要成为紫阳故事的‘讲述者’。”团队队长李生祥详细介绍了“文化赋能+科技助力”的实践框架,并对紫阳县委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声漫任河,电启乡音

随后,双方围绕民歌传承、普通话推广、用电安全等具体内容展开二次会议,徐思琦书记结合县域实际,为实践团量身定制了“非遗保护+民生服务”的双轨方案,并协调多部门联动配合。此次座谈不仅筑牢了校地合作的根基,更让实践团深刻感受到紫阳对青年力量的殷切期待。

02

非遗传承:聆听民歌里的千年乡愁

在国家级非遗紫阳民歌传承基地——何家大院,实践团专访了首位省级传承人何耀信老先生。这位7岁丧母、10岁丧父的民间艺人,用一生诠释了对民歌的坚守:“小时候听《十月怀胎》,山歌替我们兄弟淌眼泪;如今唱《郎在对门唱山歌》,歌声里藏着紫阳人的魂。”

社会实践

更令人动容的是何家大院的传承脉络:从2006年挂牌“民歌文化大院”,到2012年成立剧团,何耀信的后辈何显鹏已带领团队完成300余场公益演出,培养186名徒弟,整理60万字《紫阳民歌集》。当何显鹏展示出版的个人专辑《农家欢歌》时,队员胡毓哲感慨道:“原来非遗传承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活在田间地头、刻进百姓血脉的文化基因。”

当晚,实践团在紫阳广场开展普通话推广预热活动,通过一对一采访发现,80%的受访者表示“听了民歌更想学好普通话,让外面的人听见紫阳的声音”。

03

科普惠农:筑牢乡村振兴安全网

在紫阳广场,实践团开展了三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盛宴”:

语言赋能

2024.1.10

冶佳雯以“普通话是打开世界的钥匙”为题,用短视频、绕口令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掌握标准发音。

安全护航

2024.1.10

陈凯涛通过讲解紫阳用电事故案例,手把手教居民排查隐患。互动环节中,一位阿姨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了解用电安全的重要性。

反诈攻坚

2024.1.10

李生祥针对养老诈骗设计“情景小剧场”,演绎“保健品推销”“冒充公检法”等套路。一位老奶奶拉着队员的手说:“以后接到‘孙子被绑架’的电话,我就按你们教的,先给社区打电话核实。”

声漫任河,电启乡音

三场活动覆盖人数广,更催生了“紫阳人一家亲,安全知识齐传递”的自发行动——活动结束后,多位居民主动加入“安全宣传志愿者”行列,计划在邻里间开展“传帮带”。

04

茶陶寻根:解码紫阳的文化基因

在富硒茶陶博物馆,实践团穿越千年时光,探寻茶陶共生的奥秘:从马家营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夹砂红陶,到清代姜氏作坊的釉色陶罐;从“茶马古道”的悠悠驼铃,到现代硒陶工艺的创新突破,队员们梳理出“茶因陶而香,陶因茶而贵”的文化脉络。当看到镇馆之宝——汉代乌陶蒸盆子时,队员王恩锐感叹:“原来紫阳蒸盆子的美味,早在2500年前就被陶土封存了密码。”

05

青春无悔,共赴振兴之约

实践尾声,团队再次来到共青团紫阳县委,向全程支持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实践进行时|“声漫任河,电启乡音”实践团

实践结束后,共青团紫阳县委向实践团回赠了饱含认可与期许的感谢信,信中动情写道:“你们是政策宣讲的‘金话筒’、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校地协同的‘连心桥’!征程未竟,青春接力。期盼各高校实践团队持续锚定紫阳县域发展靶心,深化校地合作,让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感谢每一份付出,祝愿实践团队再创佳绩,青年学子前程远大!”字里行间的肯定,既是对实践团11天付出的最高褒奖,更让队员们读懂了“校地同心、共促振兴”的深刻意义。

1

2

实践感悟

史心研

“在何家大院学唱民歌时,我忽然明白:文化传承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要用年轻人的方式让古老旋律焕发新生。”

王恩锐

“踏上紫阳这片土地推普,于乡音袅袅间播撒标准语音。我深切领悟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每一次耐心纠正,都盼能拉近彼此距离,让普通话在此绽放交流之花。”

陈凯涛

“从校地座谈到广场讲安全,紫阳之行满是触动。教居民防用电风险时,他们的信任让我坚定;何老传民歌的坚守,让我知传承之重。这份经历是成长礼物,我会带着这份热忱,持续用专业服务乡村。”

蔡思楠

“握着相机走紫阳,镜头里藏满感动:何老唱民歌时眼里的光、居民学安全知识的专注、队员们忙碌的身影…… 每一帧都是青春与乡村的共鸣。这些画面不仅是记录,更是传承的见证,未来我想继续用镜头讲好乡村振兴与青年担当的故事。”

李生祥

“带队扎根紫阳,最难忘何老的民歌、居民学安全知识的专注。团县委“金话筒”“助推器”的评价,是肯定更是责任。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组织团队用青春力量架起校地桥梁,让更多智慧之光照亮乡村。”

指导老师寄语

这是一次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意义突出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次走进社会大课堂服务地方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探索。同学们认真策划,充分准备,立足学校能源电力学科优势,紧密结合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的主题,真正做到了“以声传情、以电筑梦”。

希望同学们继续秉持这份家国情怀与专业精神,在未来更广阔的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

——指导教师张冬月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