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士禛《行书七言联》上款“留仙”或为蒲松龄(1640-1715)。康熙二十五年(1686),王士禛因父丧在家守孝。次年,毕世持(1649-1687)的父亲病逝,王士禛往淄川毕家吊唁,蒲松龄是毕家的西宾,能诗善文,谈吐风雅,二人或于此年订交。蒲松龄回忆此次会面“
王士禛 行书《大苏左国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126×27.5 cm
释 文:大苏笔墨多游戏,左国文章见性情。
钤 印:王士禛印
题 识:俚句写赠留仙道兄。阮亭弟王士禛。
著 录:《王渔洋事迹征略》,蒋寅著,47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
王士禛《行书七言联》上款“留仙”或为蒲松龄(1640-1715)。康熙二十五年(1686),王士禛因父丧在家守孝。次年,毕世持(1649-1687)的父亲病逝,王士禛往淄川毕家吊唁,蒲松龄是毕家的西宾,能诗善文,谈吐风雅,二人或于此年订交。蒲松龄回忆此次会面“花辰把酒一论诗。”(《王司寇阮亭先生寄示近刻,挑灯吟诵,至夜梦见之》)“相逢快语彻清霄”(《五月晦日夜梦渔阳先生见过,不知尔时已捐宾数日矣》)后来,王士禛收到《聊斋志异》稿本,通读一过,并题诗一首: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蒲松龄读后亦和诗一首,此后二人便时有书信往来,结为文字之交。王士禛对《聊斋志异》的赏识,使蒲松龄在凄苦中得到安慰,更使他的文名传出淄川,远播四方。
台湾学界人士袁旂教授《王渔洋的一联一画》,特为考证渔洋先生与蒲松龄(留仙)的交际往来,其中的“一联”即此件王士禛《行书七言联》。此处,节录袁旂先生文章如下:
南韩首都首尔大学(前汉城大学)的博物馆,是个一流的博物馆。博物馆主要陈列室,沿指标前进,转一个弯,有大幅王士禛的像画。据我所知,存世的王士禛像只一张版画,见《渔洋山人精华录》四部丛刊本,画中人头戴斗笠趺坐。眼前这幅彩色画像从不见著录,画中人拄杖而立。画虽不同,两个人的面目相似。画家是白莲居士池云英,他是谁?为什么给王渔洋画像?这画像又凭什么给悬挂在首尔大学博物馆里最显著的地方?
王士禛,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死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本名士禛,雍正朝因犯讳被改为士正,乾隆朝再改为士祯。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人称王新城。康熙时官刑部尚书,故又称王司寇。二十四岁时作“秋柳诗”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是清代文宗。
王士禛与《聊斋志异》及其作者蒲松龄是怎样的关系?小时候迷聊斋,看到王阮亭的一首诗,《试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那时只觉得这首诗轻巧可爱,稍长才知道它的老辣。二十八个字,把聊斋的宗旨和内容,作者的性情和人格,读聊斋应有的心态和环境,全都点了出来。这首诗,刻本和较好的铅本都把它引用在序、凡例、跋或后记之中。近来的赚钱本子都只刊正文,很多读者再也看不到这首好诗了。
近三、四十年来,聊斋研究日益旺盛。王阮亭和蒲留仙的交往及相关文献似乎已发掘净尽,除了先父收藏的一幅对联﹕大苏笔墨多游戏,左国文章见性情。俚句写赠留仙道兄,阮亭弟王士禛。署名是王士“禛”。阮亭死于康熙五十年,二十多年后乾隆才把他的名字改成王士“祯”。凡署名王士祯的墨迹都不可能是真迹。
大苏是苏东坡。他说自己“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元遗山也批评他“曲说虚诞小说欺,俳偕怒骂岂诗宜?”左国指《国语》的作者左丘明。国语的文字和《战国策》同样简劲。王阮亭把蒲留仙比做这两个人,推崇到极点。留仙的后人都有书卷气,把他的手稿等维护了好几代。同治之后,捻匪流窜山东,蒲家的文物大量散失,留仙的遗物被摧毁。这幅对联才得归先父收藏。此联词翰都佳,而且兼有两大家的手泽,先父非常珍爱,不轻出以示人,所以不见著录。
回到首尔大学博物馆收藏的那幅画像。画中的王渔洋丰颐修髯,锦袍拄杖,卓立于盛开 的梅花树下,状至优雅。出自画家池云英,韩国人。池云英(一八五二—一九三五),本名运永。号雪峰,又号白莲居士。忠州人。弱冠受业于金正喜及姜玮。早岁主盟新知识分子的“六桥诗社”。一八八零年任职总理军国事务衙门,与金玉均等致力于朝鲜现代化。八二年赴日本学习摄影术,八三年将摄影术引入朝鲜,并回总理衙门任职。八四年「甲申政变」失败,金玉均远走日本,池奉命追杀,遭日本政府逮捕并遣返。随被流放十多年,其后以书画终其生。是新国画派五大家之一,画风并不特出,以仿中国工笔山水人物为主,名作有《后赤壁赋图》、《东坡先生笠屐图》、《程门立雪图》等。
池云英为什么要给王渔洋画像呢?画像右上方的款识放大在下面﹕渔洋山下是吾家,山北山南半种茶,留得伞山方竹杖,待君风雪探梅花。天下无方竹,惟伞山或有之,以此竹为杖,杖之宝品,故王尚书渔洋有方竹杖探梅花之诗也。甲戌五月画王渔洋杖方竹之像,供养方竹李殷浩仁兄先生祝贺六十一寿。八十三均翁白莲居士池云英。
池云英有个叫李殷浩的朋友,号方竹,而王渔洋有方竹杖探梅花之诗。所以李六十一岁生日时,池画了这幅画给他。画的关键是那根细长的方竹,是不是也有意以李比王则不得而知。但既要画王渔洋,不能不找个根据。以池云英之渊博和向往中华文化,一定找得到渔洋山人精华录,当然也见过卷首那张板画,所以两个画中人的面目才十分相似。希望这一联一画,给国内外研究王渔洋和蒲留仙的朋友们著为参考。
以上为袁旂教授《王渔洋的一联一画》部分文字,可见袁先生对此件王士禛《行书七言联》之珍视,也可见王渔洋与蒲留仙二人交往之深契。另据,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康熙四十年)载:蒲松龄欲卜邻请业不果,有诗送行,附近作请正,公为跋其后,并赠对联……对联:“大苏笔墨多游戏,左国文章见性情。”落款署:“俚句写赠留仙道兄,阮亭弟王士禛。”钤“王士禛印”。或为同时所作。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是迄今为止研究王渔洋生平最为详尽的一部专著,蒋先生博考文献,钩深致远,使王渔洋生平事迹历历可稽,实嘉惠学人良多。据蒋寅先生的考证,此王渔洋赠蒲松龄《行书七言联》称许其文章,当为晚年之事,疑为本年所作,即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
来源:中国书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