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8月,央视新闻频道《千秋画卷》栏目播出了四川省成都市上半年空气质量改善的相关报道。雪山映窗,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成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见证。
今年8月,央视新闻频道《千秋画卷》栏目播出了四川省成都市上半年空气质量改善的相关报道。雪山映窗,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成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见证。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成都建设工作,通过一系列切实举措,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民生改善,不断提升城市的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生产之美。
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亮丽名片
提升蓝天白云雪山气质。2024年,成都环境空气质量刷新PM2.5浓度历史最优、“优”的天数历史最多、综合指数全国排名历史最高三项“历史之最”。PM10、PM2.5浓度较“十四五”初期分别下降25%、28.1%,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6天。
扮靓岸绿水清河湖颜值。突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岷沱江流域整治交出优良水体满意答卷。全市主要流域断面水质保持优良,黄龙溪出境断面实现从劣Ⅴ类变Ⅱ类的历史性跨越。成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名单,兴隆湖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东安湖、白河被纳入第二批四川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持续夯实城市生态本底。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累计完成增绿增景35万亩,持续实施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长秋山森林公园等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23.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增至40.5%、44.7%,生态系统年碳汇量突破200万吨。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成都“城市绿心计划”获2024年世界绿色城市大奖。
厚植“烟火里的幸福成都”为民情怀
坚持生态惠民。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积极构建“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推动天府绿道“结网成链”、城市公园“增量提质”、街道社区“增花添彩”行动,累计建成各类公园超1500座,天府绿道突破9000公里,天府蓝网达220公里。
坚持生态为民。聚焦“全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和“群众投诉反映突出的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家门口的环境问题。2024年,全市“12345”热线平台受理噪声、餐饮油烟问题同比分别下降11.8%、66%。完成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国家和省移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共13382个,完成率99.9%,持续巩固整改成效。
坚持生态利民。全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达1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锦江区“夜游锦江”等城市魅力IP探索“人城境业”融合发展;蒲江县“田园生态商务区”打造绿色发展新经济和总部企业“乡野办公空间”。
激活“奋进中的创新之城”发展动能
注重示范试点,引领治理方式变革。接续推动出台大气、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十余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快推动出台餐饮业油烟排放等行业标准。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N”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岷江、沱江流域标准和政策共享机制,创新岷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入选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94万辆。
坚持绿色赋能,加速生产方式转型。全面完成钢铁、水泥等19家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推进“争A创B”和最低等级减量攻坚行动,累计创建A级、B级及引领性企业273家,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5家。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全市清洁能源占比达62.6%、高于全国36.2个百分点,再生资源利用率达90%。
树立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明确提出服务属地党委政府、服务园区、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五个服务”导向,围绕服务提质量、减负降成本、流程再简化等,接续出台助推高质量发展“环保35条”、简化优化中试项目环评办理措施12条、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执法效能若干措施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建立三级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搭建“生态优园惠企会客厅”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开展“进解优促”常态化对企服务。构建“1+3”非现场监管模式,健全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出台包容审慎监管清单,将1593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提供专家预审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落地,推动项目审批效率提高30%。
聚焦文商旅体,深化融合发展。打造“遥望雪山”最佳打卡地。实施雪山映城计划,推进“成都看雪山十佳打卡地”建设。解锁“人水共生”生态旅游新场景。依托锦江“十二月市”商贸文化主线,弘扬生态文化。探索“山中观城”绿色发展密码。支持打造“夜爬龙泉山看日出”“天台山萤火虫观赏”打卡地。坚持绿色低碳办赛,组织重点实施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等专项行动,推进临时设施重复利用,规范建筑垃圾及固体废物处置,开展赛事碳排放数据收集、减排核算及成效评估,形成重大赛事绿色低碳实践遗产。
来源: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