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东坡故里一四川省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首个党组织书记即中共眉山特支书记,参加过北伐战争,参与创立“左联”、编制中小学教材,是深受家乡人民爱戴的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是东坡故里一四川省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首个党组织书记即中共眉山特支书记,参加过北伐战争,参与创立“左联”、编制中小学教材,是深受家乡人民爱戴的革命家和教育家。
丁华同志(1903一1969)
东大求知学教育。他是谁?他就是东坡初恋地一清朝眉州青神县城厢(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的丁华,1903年生,原名帅昌书、帅昌先,号儒仙。
1922年,19岁的丁华考入国立东南大学(NationalSoutheast University)教育系读书,为后期担任学校训育主任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立东南大学(图片来自网络)
一是精进学校宣主义。1924年1月20一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一年,上学2年的丁华因经济不宽裕手头紧而休学返乡。休学期间,他应邀在胞兄帅昌时创办并任校长青神县私立“精进学校”(后设初中班,今青神县学道街小学)受聘训育主任,与所学专业对口,讲解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新三民主义主要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等进步思想。
二是革命首次入狱无罪释放。1926年,丁华参加国民党左派,担任国民党东南大学区分部委员。他经常组织同学进行秘密活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反对五省联军总司令齐燮元,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十月初,被江苏省警察厅逮捕,关押一日,几经审讯经受考验,因无确凿证据,无罪释放。
三是戎装佩剑参北伐。1926年出狱后,丁华追求进步,离开南京去武汉参加北伐军,从1926年冬至1927年夏,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十一军营教导员,戎装佩剑,战斗在武装反对北洋军阀的最前线,用行动践行革命追求。
四是血雨腥风入共产党。在北伐战争及将取得胜利前夕的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丁华由重庆到成都,经胞兄帅昌时、刘冠民(后脱党)两同志介绍,在革命最为艰难、革命处于最低潮的时候,在绝大多数人观望之时,丁华坚定信仰追求不变,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是回眉山发展党员。1928年,成都发生“二·一六惨案”,为保存有生力量同时对外扩大影响,党组织决定凡有机会去外地和回乡工作的同志都转移出去,不留在成都,以降低革命风险。为安全计,丁华按组织要求,回到了眉山回到了青神。
同年9月,回到家乡任眉山国民师范校(今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训育主任的丁华,介绍校长甯澈澄和教务主任熊飞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是建特支任书记。经川西特委批准,在眉山国民师范校内,建立了眉山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党组织一中共眉山特支,由丁华任特支书记,甯澈澄任组织委员、熊飞任宣传委员、罗玉冰任青年委员,张绍虞为支委。在川西特委领导下,中共眉山特别支部不断发展党员,力量不断状大。
三是特支活动地点在文昌宫。中共眉山特支的组织主要活动地点是学道街眉山国民师范学校内的文昌宫,至今保存完好。
眉山县第一个党组织办公地一文昌宫
一是建立“四会”维护教师、学生、妇女及农民权益。眉山特支先后成立眉山中小学教师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和妇女联合会,维护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妇女权益;在农村组织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开展“反土豪”“反军阀”运动,维护农民权益。
二是维护三苏祠财产。眉山特支还组织“四会”反对豪绅侵吞眉山三苏祠财产,抗议地方当局教育部门克扣学校经费,反对封建军阀的苛捐杂税等正义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支持。
三是宣传进步思想。眉山特支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进步书刊,讲述革命道理;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教唱革命歌曲;通过组织学生办壁报和校刊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演进步戏剧以及反映国际国内大事的话剧,特别是组织师生演出《堂棣之花》《咖啡店之夜》等宣传进步文化的节目,使得先进思想深埋于斯、影响深远。
四是开男女生同班同校学习之先河,破除旧思想旧风俗。特支破除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反对纳妾,提倡尊重女权;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文明结婚、男女同台演戏、男女生同校学习等。1929年春,在特支领导下的眉山国民师范学校提出男女兼收,开眉山县男女合班合校之先河。在此期间,特支发展苟怀谦、宋勉、洪文谦等党员、团员22人,革命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五是确保上川南联席会议在眉山顺利召开。1929年夏,四川临时省委书记兼军委书记穆青和秘书长帅昌时,在眉山思蒙镇南桥召开上川南联席会议,眉山特支做了大量细致准备及会务安保等工作,确保会议如期顺利召开,丁华出席了会议,听取了穆青传达中共党的“六大”会议精神。
东坡区思濛镇南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大院
一是驻军嫁祸革命,丁华被迫离开眉山。1929年春,眉山特支的工作被国民党眉山驻军部队盯上了。同年7月,眉山驻军采取贯用伎俩,在大街上学校里仿造张贴“革命”进步标语,栽赃陷害嫁祸于共产党,企图借机逮捕丁华、宁澈澄、熊飞等共产党人,三人被迫无奈先后离开了眉山,眉山国民师范学校被当局以“异常活动据点”为名被查封,勒令停办。
二是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土学位,任职小学教员。丁华离开眉山后,利用这个时间到大学完成未完之学业。1930年夏到1931年夏,丁华修完大学全部课程,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所属的新闸路小学任小学教师。
三是负责“左联”团结群众。1934年他和刘季平、张敬仁、王洞若、郑伯克等同志发起创立“左翼教育工作者联合会”。他任常委总负责人。他广泛联系文化界、教育界、社会科学界的著名人士如陶行知(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教育家)、章乃器(“全国救国会”宣传部长、“七君子”之一)、阳翰笙(著名文学家)、钱亦石、杜国庠(进步社会科学家)、张祖培(新闸路小学校长)等,通过他们影响和团结更多的群众,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群众组织。
四是二次入狱经受考验,不曾出卖组织与同事,再获保释。不幸的是,由于被叛徒出卖,1936年9月10日,他在上海市静安寺路同胡乔木接头时被捕。入狱后,他经受了敌人的多次严刑拷打。虽然敌人已从叛徒莫某口中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和党员身份,但依然不知道他担负的具体领导职务。所以他被捕后能迅速设法通知章乃器(“全国救国会”宣传部长),转告和他有关系的一些同志转移免受影响,曾任全国人大常委的罗叔章就是接到通知后立即转移的,后来,没有一个同志因他被捕受到牵连或被捕。1936年10月29日,他被保释出狱。
五是在成都重庆国统区从事教育工作。1936年10月底,丁华二次出狱后,何克希向他传达了党组织对的具体指示:同意他返回成都担任荫唐中学校长,希望借此机会利用同叶维的关系打入敌人内部工作。他到校后,聘请了一些有学识、较开明的人当教师,把学生引上学本领长知识的正道。1938年他离开荫唐中学去私立协进中学做训育主任。1939年夏,他应陶行知老师邀请去重庆筹办育才学校并被聘请担任育才学校指导部主任,后任晓庄研究所秘书长,直到1941年春。
一是在苏北解放区从事教育工作。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发生后,白色恐怖笼罩着重庆。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是年春,他和戴白桃、陆维特接上级命令一同离开重庆,取道贵州、广西、广东、香港、上海去苏北解放区。到达苏北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后,组织决定他任行署教育处处长,后改任盐城中学校长。 同年下半年,华中局调他到淮海区工作。从1941年下半年到1943年春,他任淮海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淮海区党委党校秘书长,为党培养党政军干部。
二是中央党校学习深造,任职中宣部。1943年春,组织决定调他去延安,去陕甘宁边区,经苏北、山东冀鲁豫、晋绥等地,历时数月,穿过封锁线,于1943年秋到达,进中央党校二部学习,直到1945年秋。
1945年秋他从中央党校二部毕业,分配到党中央宣传部工作,先后担任秘书、党支部书记、党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委员等职务,后经提名担任中宣部秘书长,直到1950年冬。
新中国成立后,丁华服从组织安排先后担任宣传部秘书长,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局长、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中央人民政府文委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中国高等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等职。
在“文化大革命”中,丁华遭受迫害。1969年2月13日,丁华不幸逝世,终年66岁。丁华革命精神永存。
来源:远景楼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