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件南北朝时期的胡人牵驼模印砖出土于青海西宁湟中徐家寨,长17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灰色方砖,为模印工艺制成。正面画面背景为连绵的山峦,前有一胡人高鼻深目,着长袍,头戴尖顶卷沿帽,身着贯头衫,左手拄杖,右手执缰。骆驼躯体高大,双峰高耸,背有垫鞯,昂首甩尾
此件南北朝时期的胡人牵驼模印砖出土于青海西宁湟中徐家寨,长17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灰色方砖,为模印工艺制成。正面画面背景为连绵的山峦,前有一胡人高鼻深目,着长袍,头戴尖顶卷沿帽,身着贯头衫,左手拄杖,右手执缰。骆驼躯体高大,双峰高耸,背有垫鞯,昂首甩尾阔步而行,生动而形象。胡人牵驼模印砖反映出丝绸之路青海道上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生动场景。此件文物画面生动,在青海尚属首次发现。
胡人牵驼模印砖反映了吐谷浑统治青海时期,青海道作为丝绸之路辅道的重要作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兴盛的实物见证。
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丝绸之路便成为中外文化及商贸交流的便利通道,大量胡商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胡人与骆驼成为人们对域外事物的基本印象。魏晋南北朝以来,河西走廊因武装割据,战事纷起,丝路阻断,东西方之间的交往改行青海地区的丝绸之路青海道。这一时期,吐谷浑成为地跨东西数千里,包括今青海以及甘肃、新疆部分地区在内的草原强国,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兴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吐谷浑国致力于经营丝绸之路青海道,起到了沟通东西、联络南北的重要作用,对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在中外文化商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驼队往来于丝绸之路。据《周书·吐谷浑传》记载,当时有一次出使北齐的胡商就有240人,骆驼、骡马600头,商业贸易活动规模之大,可见一斑。高鼻深目的胡人、耐力持久的骆驼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着丝绸之路的兴盛。因此“胡人牵驼”图案大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具上使用,是最具西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