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学生称暑期被诈骗200万,!接到反诈电话才意识到被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05:50 2

摘要:近日,广州某高校一名大三女生李同学因一起电信诈骗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她在暑期期间,被冒充“警方”的诈骗分子诱导下载Telegram软件,分五次转账200万元人民币,导致原本准备留学的资金血本无归。这不仅是一起金额巨大的诈骗案件,更是一次针对年轻人心理弱点的精

近日,广州某高校一名大三女生李同学因一起电信诈骗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她在暑期期间,被冒充“警方”的诈骗分子诱导下载Telegram软件,分五次转账200万元人民币,导致原本准备留学的资金血本无归。这不仅是一起金额巨大的诈骗案件,更是一次针对年轻人心理弱点的精准打击。

今年7月4日,李同学接到一个来自澳门的电话,电话中传来类似机器人的语音播报,声称她是“澳门警方”,并引导她按1选择普通话服务。随后,对方指控她涉嫌一起出入境诈骗案件,并要求她联系“云南昆明警方”配合调查。

李同学曾在澳门交流学习,诈骗分子正是利用她对境外事务的不熟悉和对学业成绩的担忧,制造出“成绩作废”的焦虑点,成功激起她的恐惧心理。随后,她被诱导下载Telegram,并与“云南警察”进行视频通话。对方穿戴警服、展示警号与她的身份证照片,营造出高度真实的“执法”场景。

这起案件之所以令人震惊,不仅在于其金额之巨,更在于诈骗分子所使用的手段之复杂与专业。诈骗电话来自澳门,让李同学误以为自己真的与境外事务有关联,进而产生心理压力。对方掌握其身份证信息、电话号码甚至交流学习的背景,使得骗局更具可信度,显示出背后可能存在信息黑产链条。通过Telegram进行沟通,规避国内主流通信平台的反诈机制;视频中穿制服、展示警号、播放背景音效等,营造“执法现场”,强化心理控制。诈骗分子不仅要求100万元“保证金”,还以“取保候审”为名,诱导其在数周内再度转账100万元。期间,还协助她伪造留学计划书,骗取家人信任,显示出极强的心理操纵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对法律程序、金融操作缺乏经验,容易被“权威话语”吓住。诈骗分子利用学生对未来的焦虑(如留学、成绩、前途)进行心理施压,使其陷入“不配合就会毁前途”的思维陷阱。

此外,Telegram等境外通讯软件的使用,也反映出当前反诈宣传在新型工具使用上的盲区。许多学生对这些软件缺乏警惕,误以为只是“聊天工具”,却不知其已成为诈骗分子的“温床”。

此事件不仅是一起个案,更是对整个社会反诈体系的一次警醒。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与改进,将反诈知识纳入学生必修课程或入学教育,结合真实案例开展情景模拟,提高学生应对紧急诈骗的能力。诈骗分子掌握的个人信息绝非偶然,应追查其信息来源,切断黑产链条。相关部门应联合平台开展风险提示,提醒公众警惕境外软件中的诈骗行为。增强学生在高压情境下的判断力与决策能力,避免在恐慌中做出错误选择。

李同学的遭遇,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整个社会在信息安全、青少年教育和反诈机制上的短板。面对日益“专业化”“心理化”的诈骗手段,仅靠个体的警惕远远不够。唯有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联动,才能真正筑起抵御诈骗的心理与技术防线。

当诈骗披上“正义”的外衣,当恐惧成为操控的工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而真正的防范,从来不只是识别骗局,更是守护内心的清醒与理性。

来源:故檐听雨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