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文化根脉,在交融中守护文化底色‖志在八方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06:17 1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自源头便奔涌着璀璨的智慧。伏羲氏“一画开天”,以极简符号勾勒宇宙秩序的雏形;周文王阐发“万物之灵”的哲思,明晰人与万物的本质区别,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基调;仓颉“观象造字”,将自然万物与人文思考凝于笔墨,让文明有了可承载、可传承的载体。

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自源头便奔涌着璀璨的智慧。伏羲氏“一画开天”,以极简符号勾勒宇宙秩序的雏形;周文王阐发“万物之灵”的哲思,明晰人与万物的本质区别,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基调;仓颉“观象造字”,将自然万物与人文思考凝于笔墨,让文明有了可承载、可传承的载体。从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遵循,到后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自觉,中华民族始终以清醒的认知与坚定的定力,守护着文化的根与魂。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西方文化渗透也随之而来,呈现出多维度、隐蔽性的特征,对本土文化生态构成潜在挑战。

其渗透首先体现在价值观层面的冲击。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与功利主义,通过各类传播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认知。个人主义的过度推崇,可能消解传统集体主义中“家国同构”的价值内核,弱化邻里互助、家族凝聚的传统伦理;消费主义催生的“即时满足”心态,与传统文化中“克勤克俭”“厚积薄发”的理念形成碰撞;功利主义的蔓延,则可能让部分人忽视文化传承的精神价值,陷入“唯实用论”的误区。

在生活方式领域,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样直观可见。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借助商业营销广泛传播,年轻人的参与热情高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与家庭仪式感;快餐文化的普及,改变了传统饮食中“慢烹细作”的生活节奏与“饮食养生”的文化内涵;西方时尚潮流主导的审美标准,也让部分人对传统服饰、传统美学的关注度降低。

媒体与娱乐是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好莱坞电影凭借成熟的工业体系与叙事技巧风靡全球,其传递的西方社会价值观、生活理念通过剧情与角色深入人心;西方流行音乐的旋律与歌词,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年轻群体的审美趣味与思维方式。这种“娱乐化”的渗透往往难以察觉,却在长期影响着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教育与学术领域的渗透则更具深层性。西方学术思想与教育模式的引入,虽为本土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但过度推崇西方理论体系,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在课程设置、学术研究中的边缘化。部分教育者盲目照搬西方教育理念,忽视了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教育智慧,使得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趋于浅薄。

应当明确的是,文化交流本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良性的文化互鉴能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但以“渗透”为目的的文化输出,本质上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的文化底蕴,正是抵御不良文化侵蚀的坚实根基。面对复杂的文化环境,坚守文化自信、守护文化多样性,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要深耕本土文化土壤,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融入现代社会治理,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新形式得以传承,使书法、戏曲、传统工艺等文化载体走进日常生活,让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中建立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化互鉴,在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保持清醒的辨别力,坚决摒弃其中腐朽低俗的内容。通过打造优质文化产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让中国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动。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坚守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既能以开放胸怀吸纳世界文明精华,又能以坚定定力抵御不良文化侵蚀,才能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