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天前,人民日报那篇关于庞众望的报道还在朋友圈里热传——这个从河北寒门走出来的年轻人,成了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语里那句“于泥泞中开出花来”,让无数人想起他带着瘫痪母亲、患病父亲求学的过往。可谁也没料到,短短9天后,他又干了件让整个学术界都静下来的事。
9天前,人民日报那篇关于庞众望的报道还在朋友圈里热传——这个从河北寒门走出来的年轻人,成了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语里那句“于泥泞中开出花来”,让无数人想起他带着瘫痪母亲、患病父亲求学的过往。可谁也没料到,短短9天后,他又干了件让整个学术界都静下来的事。
清华大学新生成长报告会上,千余名新生和前排坐着的院士、教授们,都在听这个穿洗得发白校服的年轻人讲话。5分钟脱稿,没有一句渲染苦难的词,只讲自己在清华怎么从“听不懂微积分课躲在后排哭”,到抱着习题册追着教授问,再到在实验室连睡三天琢磨数据。讲到最后,他说“咱这代人,别辜负手里的笔和实验室的仪器”,台下掌声雷动时,有老教授悄悄红了眼眶。
这不是庞众望第一次让人意外。河北吴桥那个土坯房里的日子,早把“意外”变成了他的日常。母亲打小下肢瘫痪,轮椅是她一辈子的“土地”;父亲精神时好时坏,清醒时会对着墙笑,糊涂时连吃饭都要人喂。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年纪,他已经学会了给母亲翻身、熬药,拿着镰刀去地里割草换零钱。有回母亲半夜发烧,村里医生不在,他背着轮椅上的母亲走3里地去邻村,瘦小的肩膀被扶手硌出红印,嘴里还念叨“妈别怕,快到了”。
母亲总在他写作业时,用不太灵活的手给他扇扇子,说“咱穷,但志不能短”。这句话像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初中考全县第一那天,他跑遍小卖部,就为买块带芝麻的酥糖——那是母亲总说“想尝尝”却舍不得买的东西。进了吴桥中学,别人刷题到深夜,他得先回家给父母做饭;别人周末补课,他要去镇上打零工赚药费。可他的成绩从没掉过前三,拿物理竞赛奖那天,他把奖状铺在母亲轮椅上,母亲摸了又摸,说“我儿没辜负这名儿”。
2019年清华录取通知书寄到村里时,他蹲在母亲膝头念上面的字,母亲眼泪掉在他手背上,温温的。他原想带着母亲去北京治病,让父亲住上不漏风的房子,可大四那年冬天,母亲还是走了。葬礼上他没哭,只是把母亲常穿的蓝布衫叠得整整齐齐,后来在日记里写“妈说好好活,不是让我哭的”。
母亲走后,他把更多时间泡在实验室。去年国际精密仪器论坛上,面对十几个国家的专家,他用带河北口音的普通话说“中国青年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场的中国院士直点头。今年母亲节回母校,他对着空教室说“妈你看,我能给学弟学妹讲话了”,台下学生哭了——他们知道,这个说“挺好”的学长,手机屏保还是母亲的轮椅。
这段时间,谢浩楠的事在网上吵得厉害。这个被拐20年的年轻人,刚和富豪父亲相认时因“穿地摊货”被夸清流,没多久就跟着家人进了直播间卖货。网友说“刚回家就忙着赚钱”,其实没人能苛责谁,只是和庞众望一比,更显难得。从考上清华起,多少综艺、商演找他,给高额出场费,都被他拒了,“我妈说,不是自己挣的钱拿了烧心”。
8月17日人民日报点名时,他在领奖台上说“这奖属于每个没放弃的普通人”。9天后站在清华新生面前,他讲自己刚入学时的慌:微积分课听不懂,躲在后排哭,给母亲打电话,母亲说“听不懂就问,不丢人”。他说自己成了办公室“常客”,追着教授问习题;说为了实验数据在实验室睡三天,醒来发现教授给盖了外套。
没有一句“我多难”,全是“我怎么跨过难”。台下新生里,有从偏远地区来的,有觉得“不如别人”焦虑的,听着听着就红了眼。老院士后来跟人说:“这孩子把坚韧活成了最朴素的样子。”
学术界的静,或许就因这份朴素。当太多人把苦难当卖点,把逆袭当流量密码,他却说“别放大苦难,它只是人生一部分”;当不少人急着变现出圈,他在打磨新专利,说“慢慢来,路要踩实”。
其实谁都学得来他的活法。不是非要考清华,而是像他那样,别让起点困住脚步,别让苦难磨掉心气。毕竟能定义我们的,从来不是出身,是那股“往前走”的劲儿。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