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更改为“红安”?革命圣地不容亵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06:33 2

摘要:没人喜欢莫名其妙的更名风波,延安这两字说实话,一直都在国人心里占着一道跟别的城市不一样的位置。最近互联网上流出延安要改名叫“红安”,说是为了让红色精神更鲜明地传承——看上去,好像还挺有道理,但只要仔细想想,总有哪里说不通。谁提出来的?为什么现在突然冒出来这种消

没人喜欢莫名其妙的更名风波,延安这两字说实话,一直都在国人心里占着一道跟别的城市不一样的位置。最近互联网上流出延安要改名叫“红安”,说是为了让红色精神更鲜明地传承——看上去,好像还挺有道理,但只要仔细想想,总有哪里说不通。谁提出来的?为什么现在突然冒出来这种消息?到底有没有真凭实据?这些问号一眼扫过去,谁都觉得这事不靠谱。

于是有人从延安本地打听,得到的回答直接了当。当地根本没有讨论过这种事,没有人发起过相关动议,也没听说政府部门有这类考虑。这个消息就是空穴来风,没头没尾的谎言。更讽刺的是,社交平台上倒是有人义正词严地分析,说改名能强化红色基因,结果反而只让人怀疑其动机:热衷这事的人,不会是居心叵测,想搞点什么花样吧?

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动速度快到让人根本反应不过来。可正因为如此,假消息和真实信息混杂,也变得让人无从分辨。大家都懂“延安”意味着什么,不是靠名字的颜色去定义它的历史分量。就算真有更名的说法,那是不是另一种对历史的矮化?光靠口号能不能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精神?许多网友反问着,想不清楚。

说白了,延安被赋予的符号意义,没几个城市能比得过。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的据点,是无数革命故事的舞台。古老的窑洞,黄土地上,留下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身影。资料显示,当年在延安,诞生了十多项重要政策,也有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整风运动,都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分水岭事件。一改名字,会不会把这些沉甸甸的历史弄轻了?

“延安精神”流传到今天,绝不是靠红色标签贴上就能延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实事求是,这些品质早就和延安这座城市融在一起。试想,如果真的动了地名,能不能继续让人们心头泛起敬意?又有人觉得,也许变个名字没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大家还记得那些岁月。可是,“红安”这个字眼,在全国还有个“红安县”,湖北的红安也很有历史,但它的分量跟延安比,真有可比性吗?

有人喜欢热烈的争辩,觉得历史应该少点包袱,城市名更鲜活,未尝不可。可更多人坚持,改名字像是割舍一段根基,连带着多少人青春、理想、革命故事都要重新定位。网络上盘点过类似的更名事件,比如北平变北京,西安一度叫过长安。这些变更或出自时势变迁、或是政策需要,但延安的特殊性决定它不是轻易能被动摇的那种地名。

一些访问统计让大家找到支撑延安地名不可替代的依据。比如文化旅游部数据显示,2023年延安市接待游客数量突破6800万,创历史新高。很多人千里迢迢奔向延安,并不是为了看一个叫“红安”的新城市,而是被延安的历史号召力吸引。名字背后,是一代人的梦想和信仰。想想这些数字,只能说这段历史是活着的。

也有学者的观点很直接:历史记忆不是靠符号本身延续,而是通过社会认同维系。人们谈起延安,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归属,而“红安”未必赋予人们同样的归属感。甚至有人觉得,贸然改名像搞运动,光剩下口号和噱头,对城市发展起不了啥实质作用。这种声音不少,质疑改名意义,说到底,谁都不愿看到历史变成单色。

但话又说回来了,近年国家对红色资源保护越来越重视,强化革命精神传承不光体现在遗址管理、文物修缮,名字也能成为措施之一。中央曾发布过《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革命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就着重提到要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是不是地名也该随时代调整?也挺让人疑惑。

信息安全很关键。一条谣言就能引发上万条讨论,哪怕只是几张截图、几段口号就能搅动网络风浪。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可惜还是有人乐于传播。很多网友看完相关消息后反应平淡,更关心实际生活而不是城市叫什么名字。面对信息洪流,“一键转发”常常比思考还快,还是应该慢慢品一品再下结论吧!

有批评者担心,随意改动地名,是对公众情感的伤害。网友留言,有人担忧未来类似的动作会不会蔓延到别的革命城市。比如井冈山、瑞金、遵义,这名字动不动变一变,岂不乱了套?相关部门回应,强调要尊重历史、尊重群众意愿。细节里,决定权其实没那么容易修改,必须经过层层审批和听证,民众反对的声音一旦出来,流程就会终止。

反而也有人觉得,延安本地居民其实没那么在意名字,大多数关注切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提升。城市名是不是变了,大多数管不过来,交警还照常上班,工地机器照常运转。延安不是博物馆,也不是口号基地,说到底还是个真实生活着几百万人口的普通城市。这点可信,又让人觉得之前的讨论温度降了点。

有人怀疑,更名消息可能是某些人无聊造谣,借历史热点博流量。网络时代,流量无处不在,一句话传开可能引发小范围的关注,但很快又被下一个热点取代。延安依靠红色记忆保持温度,但也有年轻人一头雾水,对“红色精神”“延安精神”不感兴趣。城市更名这种讨论,在不同代际间能否获得共识?其实不容易。

其实各地有保留地名、复原历史地名的操作。前些年,四川自贡恢复“盐都”的旧称,广东不少县有恢复明清地名的趋势。动机未必相同,不过大多都是出于对本地历史的敬畏和认同。延安如果真改名,肯定要综合考虑复杂因素。一个简单的理由说不通,也不足以动摇一座城市的根基。谁愿意让体系性文化断层发生在自己家门口?

还是要多角度看问题,一些学者态度反复——改名可能带来新气象,也有可能造成历史断裂。前后说法很难统一。甚至可能出现政策调整后,原本热议的话题瞬间冷却。2024年一些政策变动显示,国家层面对文化地名保护更收紧,地名调整门槛变高。改名风潮也不如以前那么频繁,谁能保证以后没风吹草动?

文章说了这么多,最后答案回到现实层面:延安不会轻易改名,网络上的流言无事实依据。城市名称,也许只是个符号,却承载一代代人的信仰和牵挂。大家该有警觉,别让谣言绑架了生活——但也没必要草木皆兵。延安永远是延安,每一寸黄土都还在那儿,历史和未来不会因为几个字被收割走。

延安名字的意义,不是靠想象唤起的,是在一代代人心里,把热望和信任存了下来。至于怎么守住这些东西,谁也没有标准答案。

来源:有个玻璃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