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豌豆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适应性较强的豆科作物,秋种是其重要的栽培方式。科学把握秋种时间,辅以完善的壮苗培育及越冬保障措施,是实现豌豆优质高产的关键。本文将详细阐述秋种豌豆的适宜时间及确保壮苗越冬的综合技术措施。
豌豆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适应性较强的豆科作物,秋种是其重要的栽培方式。科学把握秋种时间,辅以完善的壮苗培育及越冬保障措施,是实现豌豆优质高产的关键。本文将详细阐述秋种豌豆的适宜时间及确保壮苗越冬的综合技术措施。
一、秋种豌豆的适宜时间
(一)依据气候区域划分的适宜时间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的秋种豌豆适宜时间存在明显区别:
- 南方温暖地区(如长江中下游以南、华南等地):该区域冬季气温相对温和,极端低温时间短,豌豆可安全越冬。适宜播种期通常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此时气温多在15-20℃,土壤墒情较好,播种后种子能快速萌发,幼苗在越冬前可长至4-6片真叶,形成一定的抗寒能力。若播种过早(9月中下旬前),气温较高易导致植株徒长,消耗过多养分,越冬时抗寒能力下降,且易受蚜虫等虫害侵袭;播种过晚(11月下旬后),气温偏低,幼苗生长缓慢,越冬前难以形成足够壮苗,易受冻害影响。
- 北方及高海拔地区(如黄河流域、华北、西北部分区域):这些地区冬季寒冷,秋种豌豆需适当提前播种,以保证幼苗在土壤封冻前完成生长积累。适宜时间多为9月上中旬。此时气温适宜幼苗生长,到11月上中旬土壤封冻前,幼苗可长至3-5片真叶,根系基本发育完善。若播种过晚,幼苗未充分生长即遭遇低温,易冻伤甚至死亡;若过早播种,需注意后期控旺,避免植株徒长。
- 长江流域中游地区:介于南北方之间,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中旬。此时气候温和,既不会因高温导致幼苗徒长,也能为幼苗预留充足的生长时间,确保越冬前达到壮苗标准。
不同豌豆品种的耐寒性、生长周期存在差异,播种时间需相应调整:
- 耐寒性强的品种(如“中豌8号”“草原27号”等):这类品种冬季抗寒能力较强,可适当晚播,南方地区可延迟至11月中旬,北方地区可延迟至9月下旬,能减少前期徒长风险。
- 早熟或耐寒性较弱的品种(如“甜脆豌豆”等):需适当提前播种,南方地区可在10月上旬播种,北方地区在9月上旬播种,确保越冬前形成足够健壮的植株,以应对冬季低温。
- 以采收嫩荚或鲜粒为目的:需兼顾上市时间与越冬安全,通常选择中早熟品种,适当提前播种,保证越冬后能尽早进入采收期,南方地区可在10月上旬播种,北方地区在9月上旬左右。
- 以采收干籽粒为目的:可选择中晚熟、耐寒性强的品种,播种时间可稍晚,重点确保植株越冬后正常开花结荚,南方地区10月中下旬、北方地区9月上中旬均可。
二、确保秋种豌豆壮苗越冬的技术措施
壮苗是豌豆安全越冬的基础,需从播种准备、苗期管理到越冬前防护全程把控,通过培育健壮植株、改善生长环境,提升其抗寒能力。
(一)播前准备:为壮苗奠定基础
1. 品种选择:优先选择耐寒性强、抗逆性好、适合当地气候的品种。如北方及寒冷地区可选用“中豌6号”“晋豌8号”等;南方地区可选用“食荚豌豆1号”“翠珠豌豆”等。同时,根据栽培目的选择专用品种,确保产量与品质。
2. 种子处理:播前进行种子筛选,去除瘪粒、破损粒及杂质,保留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随后进行浸种催芽:用25-30℃的温水浸种2-4小时,捞出后用湿布包裹,置于20-25℃环境下催芽,待种子露白即可播种。浸种催芽可提高发芽率,促进幼苗早生快发。此外,可采用拌种处理,用根瘤菌剂拌种(每千克种子用根瘤菌剂10-15克),能增加豌豆根瘤数量,提升固氮能力,为幼苗生长提供养分;也可选用种衣剂拌种,防治苗期病虫害。
3. 地块选择与整地: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种植,避免低洼易涝地块(豌豆忌涝,积水易导致烂根)。前茬作物以非豆科作物为宜(如小麦、玉米等),减少连作障碍。播前深耕土壤25-30厘米,结合深耕施足基肥: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3000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氯化钾10-15千克,或复合肥(氮-磷-钾=15-15-15)30-40千克。基肥需均匀撒施后翻入土中,耙平耙细,使土壤疏松、肥力均匀,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二)科学播种:保障幼苗整齐生长
1. 播种方式:秋种豌豆多采用条播或穴播。条播时,行距25-30厘米,开2-3厘米深的播种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2-3厘米后镇压;穴播时,行距30-35厘米,穴距15-20厘米,每穴播2-3粒种子,覆土后镇压。播种后需及时浇水,确保土壤墒情适宜(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70%),促进种子萌发。
2. 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调整密度,矮生品种每亩播种量15-20千克,行距20-25厘米,株距5-8厘米;蔓生品种每亩播种量10-15千克,行距30-40厘米,株距8-10厘米。避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拥挤、通风透光不良,影响幼苗生长;密度过小则浪费土地资源,降低产量。
3. 播后管理:播种后若遇干旱,需及时浇一次“齐苗水”,确保幼苗整齐出土。若遇阴雨天气,需及时排水,防止土壤积水导致烂种。幼苗出土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对缺苗断垄地块进行补苗(可采用育苗移栽方式,补苗后浇水定根),保证全苗。
(三)苗期管理:培育健壮植株
1. 间苗定苗:当幼苗长至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去除弱苗、病苗、畸形苗,保留健壮幼苗。矮生品种按株距5-8厘米定苗,蔓生品种按株距8-10厘米定苗,确保植株生长空间合理。
2. 中耕除草:苗期需进行2-3次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在幼苗出土后10-15天,浅耕3-5厘米,疏松表土,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第二次中耕在幼苗长至4-5片真叶时,深耕5-8厘米,同时结合除草,避免杂草与幼苗争夺养分和水分。中耕时需注意避免损伤幼苗根系。
3. 肥水管理:苗期需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植株徒长。若幼苗长势较弱,可每亩追施腐熟的稀薄粪尿水500-1000千克,或尿素5-8千克,促进幼苗生长。浇水需遵循“见干见湿”原则,土壤干旱时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可积水。越冬前20-30天(通常11月中下旬),结合浇水每亩施入复合肥10-15千克,增强植株抗寒能力,为越冬储备养分,此次施肥称为“防冻肥”。
4. 病虫害防治:苗期常见病虫害有蚜虫、豌豆象、根腐病等。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喷雾防治;豌豆象可采用种子处理(如种衣剂拌种)或苗期喷雾防治;根腐病需通过轮作、合理浇水、土壤消毒等措施预防,发病后可选用恶霉灵、甲霜恶霉灵等药剂灌根防治。防治病虫害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减少农药使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
(四)越冬前防护:提升抗寒能力
1. 培土壅根:越冬前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将土壤向植株根部堆积,培土高度5-10厘米,可保护根系免受冻害,同时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2. 覆盖防寒:对于寒冷地区或耐寒性较弱的品种,越冬前需进行覆盖防寒。可选用秸秆、碎稻草、腐熟有机肥等覆盖在植株根部及行间,覆盖厚度5-10厘米,能减少土壤热量散失,提高土壤温度,保护幼苗安全越冬。覆盖物在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可翻入土中,作为有机肥使用。
3. 控旺促壮:若苗期因肥水过多或气温偏高导致植株徒长,需及时控旺。可选用多效唑等药剂喷雾,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控制植株高度,促进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提升抗寒能力。控旺需在越冬前20-30天进行,避免用药过晚影响植株生长。
4. 清沟排渍:冬季雨雪较多地区,需提前清理田间沟系(厢沟、腰沟、围沟),确保排水通畅,防止雨雪积水导致土壤结冰,冻伤植株根系。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