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萧颖士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由于他名扬天下,很多人都拜他为师,学习诗赋文章,人称“萧夫子”。在众多的弟子之中,有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深得他的喜爱。
萧颖士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由于他名扬天下,很多人都拜他为师,学习诗赋文章,人称“萧夫子”。在众多的弟子之中,有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深得他的喜爱。
有一天,萧颖士带领一众弟子到郊外踏青游玩。在一个名叫白店的地方,他们发现有一只白色的大公鸡在高声啼叫,萧颖士随口就咏出了一个上联:“白店白鸡啼白昼”,他要求弟子们续对,可是弟子们绞尽脑汁也对不出下联。
一直到了黄昏时分,萧颖士和弟子们在返回的路上,经过一个名为黄村的地方时,一条大黄狗突然窜了出来,冲着他们殷殷狂吠。这个小孩被吓了一跳,他灵机一动,接着就大声说出下联:“黄村黄犬吠黄昏”,萧颖士一听,非常满意,他微笑着对小孩说道:“我的众多弟子中,你是将来最有出息的一个。”
这个小孩名叫戴叔伦。
戴叔伦(732年-789年),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常州市金坛区)人,中唐著名诗人,与韦应物、刘长卿三人并称为“中唐三家。”
戴叔伦的诗题材广泛,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送别诗、社会写实诗等,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擅长运用白描与意象叠加手法,用清丽婉转的语言,表达深沉含蓄的情感。
戴叔伦的诗歌流传至今有270首之多,其中不乏名篇佳作,更有一些名句脍炙人口,像“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等等。
为方便好友们了解,笔者精心选取了戴叔伦著名的八首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清丽深婉”的诗风吧:
一、《过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沅水、湘水长流不息, 屈原的哀怨像江水那么深。傍晚时分,秋风乍起,吹得枫树林萧萧作响,仿佛是在为屈原鸣不平。
三闾庙是奉祀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位于湖南岳阳汨罗市,戴叔伦在经过此地时,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凭吊屈原的名篇。
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深沉含蓄,表达了戴叔伦对屈原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过柳溪道院》
溪上谁家掩竹扉,鸟啼浑似惜春晖。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飞。
溪边不知是谁家轻轻地掩上了竹门,鸟儿的啼叫声仿佛是在惋惜春日的将尽。夕阳斜照的深巷里无人行走,只见洁白的梨花不时地片片飘落。
戴叔伦在任抚州刺史期间,时常游历道观禅院,在一次途经柳溪道院时,他被这世外桃源般的幽美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山水诗的代表作。
全诗延续了盛唐山水诗以景寄情的传统,以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动与静相衬托,细腻地描写了春日景物,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春情思,体现了戴叔伦“清丽深婉”的创作风格。
三、《调笑令·边草》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当野草枯尽之时,戍边的士兵也已经衰老。山南山北雪后初睛,千里万里处处明月照耀。明月啊,明月!一声胡笳使士兵从思乡梦中醒来,不禁使他们悲苦愁绝。
在这首边塞词里,戴叔伦选择了草、雪、月、胡笳等边塞经典意象,渲染出边塞荒凉寥落的氛围,衬托了久戍边塞的士兵对月思乡怀亲的迫切心情,抒发了戴叔伦对戍边的士兵的深切同情之心。
四、《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大唐军队的旌旗插满了阴山,对来犯的敌人定不让一人一马逃回去。愿以此身躯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奋勇杀敌,何须在乎能活着返回玉门关。
戴叔伦的这首边塞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全诗气魄宏大、格调高亢、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洋溢着真挚热烈的爱国情怀。诗的最后两句反用班超"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充分表达了大唐将士慷慨捐躯、誓死报国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读后不禁让人心潮澎湃。
五、《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有谁能来旅馆里看望慰问我呢?只有一盏孤灯与我相伴相亲。现在是除夕之夜,我还是离家万里不能回去之人。回首前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漂泊的身躯是如此的可笑。愁苦使我两鬓斑白、容颜变老,明天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戴叔伦出任抚州(今江西抚州市)刺史,第二年的除夕,他公务出差,独自住宿在江西南昌新建县赣江西岸的石头驿站里。在阖家团圆的除夕之夜,戴叔伦却离家万里,他不禁感慨自己的遭遇,遂写下这首凄恻动人的五言律诗,抒发自己的羁旅思乡之情。
诗的颔联化用了梁武帝萧衍《冬歌》里的“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诗句,改为“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强调突出了“夜”和“人”,更加形象地表达了漂泊之人在除夕夜的孤寂伤感情绪,从而更能打动人心,让那些在大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旅客,情不自禁地吟咏这一名句。
六、《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轮蛾眉般的新月低挂在水湾的柳树梢上,越中秀美的山色倒映在平静如镜的溪面上。桃花盛开时节,兰溪这儿连续下了三天的春雨,溪水迅猛上涨,夜深人静之时,一条鲤鱼拍打着冲上了溪边的浅滩。
兰溪又名兰溪江,是富春江的一条支流,流经东阳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戴叔伦来到东阳县(今浙江金华东阳市)任县令,他被兰溪优美的风景吸引,时常来到兰溪岸边踏青游玩,故而写下这首饱含民歌风味的船歌。
这首诗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前两句写静景,描绘了夜色下的新月、柳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青山,仿佛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春江月夜画,后两句充满动感,描绘了春雨之后,兰溪江的鱼儿多了起来,可以想象,渔民们应该是多么喜笑颜开。
全诗动与静结合,文人的雅趣与民歌的风味相融合,展现了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家的欢乐之情。
七、《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杏花盛开的仲春时节,站在苏溪亭上眺望,只见芳草萋萋、无边无际,是谁在迎着春风低声浅唱着《阑干十二曲》呢?美好的春光快要过去了,燕子却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就连那杏花也感到了阵阵的凄寒。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的仲春,戴叔伦离开东阳赶赴湖南曹王李皋的幕府,在途经义乌的苏溪时,他站在苏溪亭中欣赏着江南温婉秀丽的美景,有感而发写出这首诗。
这首诗借描写苏溪亭及其周边的仲春景色,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中的“一汀烟雨杏花寒”这一句意境忧郁凄美,诗韵隽永悠长,被誉为千古名句。
八、《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五月仲夏的傍晚,苍松覆盖下的茅草亭里却是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高大繁茂的树林在暮色中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色调。在路上奔波的自己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看着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仲夏暑热的五月,戴叔伦在宦游的途中,于傍晚时分来到了稚川,他坐在松下的茅亭里休憩。多日长途跋涉的劳累,让戴叔伦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促使他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诗中的“秋风思”是一个关于西晋文学家张翰的典故,又名“莼鲈之思”。据《世说新语》记载,张翰,字季鹰,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有清才,善属文。他在洛阳为官时,见秋风起而思念起家乡的特产——鲜美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张翰不禁感慨道:“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他立马辞官返回了家乡。
在这首诗中,戴叔伦借描写稚川山水优美的风光,抒发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全诗构思巧妙,情景交织,耐人寻味。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