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马关:八路军华北敌后首战处 文旅融合铺展山水新画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5 18:19 1

摘要:倒马关位于唐县西北80公里,是西通平型关的要道。“八路军出师抗战首战在哪里打响?”唐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宝仓说,人们普遍认为是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战斗,殊不知在平型关战斗前两天,也就是9月23日还有一次鲜为人知的“倒马关战斗”,被军史专家岳思平

水关遗址。 保定日报记者 于建雪 摄

□保定日报记者 于建雪 通讯员 郝佳文 赵泽仁

8月20日,太行山深处,唐县倒马关乡,公路平坦蜿蜒,青山烟水微茫。

因“山路险峻,马为之而倒”而得名的倒马关,与紫荆关、居庸关并称为长城“内三关”。

倒马关位于唐县西北80公里,是西通平型关的要道。“八路军出师抗战首战在哪里打响?”唐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宝仓说,人们普遍认为是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战斗,殊不知在平型关战斗前两天,也就是9月23日还有一次鲜为人知的“倒马关战斗”,被军史专家岳思平称为,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第一战。

水关遗址。保定日报记者 于建雪 摄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敌后。八路军115师骑兵营奉命东进,挺进冀西。9月22日到达唐县南下苇村。”郭宝仓介绍,115师命令骑兵营进至涞源,途中倒马关是必经之路。倒马关是一座古关隘,是长城“内三关”之一,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建有古长城和碉楼。倒马关距骑兵营宿营地下苇村有30多里路。

23日晨,骑兵营从唐县下苇村出发,计划当日抵达涞源城,行军部署为二连(连长范昌标)任前卫,一、三连紧随。二连进至倒马关前,前卫报告发现碉楼有敌,范昌标亦从逃难群众处得知日军已占倒马关西端碉楼,随即率二连抢占东端碉楼,并向营长刘云彪汇报。

刘云彪迅速将情况上报115师师部,师首长指示:日军已占涞源、插箭岭,正犯倒马关,企图配合雁北之敌攻太原、续南犯,命令骑兵营扼守倒马关,击退南犯之敌,配合平型关战斗。

长城倒马关段。保定日报记者 于建雪 摄

接令后,范昌标部署战斗:一排夺敌中间碉楼,三排占西面第三个碉楼,二排为预备队。战斗打响,一排排长刘崇志率部冲锋,迅速攻占中间碉楼;三排在排长周才生带领下亦抢占目标碉楼,日军退至唐河岸边。

日军随后组织反冲击,气焰嚣张,范昌标令战士沉住气,待敌接近再反击。侦察班长刘云赐隐蔽狙击,击毙日军指挥官,全连火力全开,击退日军。战斗从上午持续到午后,二连多次打退敌冲锋。

见日军退至河滩休整做饭,范昌标下令二排迂回过河占北岸高地,连主力向北攻击,实施南北夹击,并命一排先夺西端敌碉楼。刘崇志冲锋时中弹牺牲,战士们怒喊:“为排长报仇”,攻克碉楼。河滩日军恐被全歼,向插箭岭逃窜。经查,此次来犯日军为第十一联队第二大队第五中队。战斗中倒马关群众看到八路军是一支真正打鬼子的队伍,积极为八路军带路、抬伤员、送物资。

“此战,我军共毙伤敌20余人,二连牺牲4人、伤6人。”郭宝仓说,倒马关战斗是我军出师敌后第一次对日作战,并取得了胜利,因而大大鼓舞军民士气,增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从战略上打乱敌人顺唐河南犯平原的企图,保障115师主力的右翼安全,确保平型关伏击战胜利。

初秋时分,倒马关乡苍翠山岭间云雾缭绕,林风习习,田野间绿意盈盈,溪水潺潺流过村舍。这里山高林密、泉水叮咚,自然资源丰富,是天然的“生态氧吧”。唐县4A级景区潭瀑峡和3A级景区秀水峪均位于此处,登高远望,层层山峦与古道村落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长城倒马关段。保定日报记者 于建雪 摄

贯穿全乡的“保定太行步道·倒马关长城精品段”依太行山势而建,沿线串联古驿道、长城遗址、民俗村落和生态景观,行走其间,既可感受山林之幽、峰石之奇,又能探访历史遗迹、倾听红色往事。

步道沿线最为醒目的,是倒马关段的古长城遗址。残墙断垣依山就势,蜿蜒如龙,虽历经沧桑,依旧气势不减。倒马关水关、烽火台、宋代杨六郎像分布其间,记录着明清以来的边防史,也映照出太行人民守土卫国的家国情怀。

长城倒马关段东瓮城。倒马关乡政府供图

于远山之巅南望倒马关村,山环水抱,长年不断的悠悠唐河水,像一个巨大的臂弯环抱着倒马关。“老人们说,旧时村民就在这城墙边放哨守关。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民兵活动要地,借助地势断崖和古墙通道,袭击敌人、传递情报。”倒马关村党支部书记闫永杰自豪地说,“我们村的岭上就是天然屏障,山道藏兵、沟谷藏粮,鬼子想过都得掂量。”

经倒马关明长城东城门、东瓮城及北门、水关,深入旧保涞线,会来到倒马关战斗旧址,这里一侧峰峦高耸、山势险峻,一侧百米宽唐河河道里,岸壁陡立、水流湍急。

“我六大伯闫崇儒还活着的时候,每次上坟祭祖都要带我们走这条老保涞线,每每走到这里,就会讲起倒马关战斗的事儿。”倒马关村原党支部书记闫双春望向河滩,历史风云仿佛就在眼前,“我六大伯1925年生人,十几岁的年纪经过见过的事儿,一记就是一辈子。”

倒马关村。倒马关乡政府供图

“山是天然的城,墙是历史的证。”倒马关乡乡长高红保介绍说,“现在倒马关乡每年来潭瀑峡、秀水峪和长城文化步道的游客大约5万人次,我们打算依托现有文旅产业基础和规模,进一步探索‘农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住有特色精品民宿、食有太行山羊、玩有天然氧吧的倒马关绿色名牌,增强旅游吸引力,将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太行,了解倒马关。”

据介绍,近年来,倒马关乡积极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长城脚下慢生活”品牌。老屋变民宿,古道通新景,村民在山野直播采摘、展示传统技艺,让一座座沉寂的小山村焕发新生机。

秀水峪。倒马关乡政府供图

当晚霞洒满山谷,太行步道上的行人渐少,远山浮光跃金。倒马关乡,这片镶嵌在太行褶皱里的土地,正以她厚重的文化、壮美的山水,迎接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探索者与追光人。

来源:保定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