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驻村期间,他扎根基层、真抓实干,为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先后获评全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贵港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荣誉,其事迹获广西卫视《第一书记》专题报道,并两次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嘉奖。
人物简介
蔡鹏,彝族,贵州赫章人,贵州大学2011级采矿工程专业校友,浙江大学法律硕士,2020届广西定向选调生。
2021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干部蔡鹏主动请缨,赴桂平市下湾镇下湾村驻村帮扶。
驻村期间,他扎根基层、真抓实干,为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先后获评全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贵港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荣誉,其事迹获广西卫视《第一书记》专题报道,并两次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嘉奖。
蔡鹏查看正在建设的下湾村退役军人活动中心
从贵州大学溪山到浙江大学之江求学,从村民口中的“靓仔”变成“老蔡”,这位从军营里走出来的第一书记,用迷彩绿般的坚韧完成了从“当兵的人”到“村里的人”的转变。2020年,受到黄文秀事迹感召,蔡鹏毕业后扎根八桂大地,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也将青春之花绽放在了郁江畔。
四年驻村时光里,蔡鹏发扬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建设崇军文化阵地,创新稻虾种养模式,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在他的带领下,下湾村实现了文化、产业双振兴,用实干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脱下军装,扛起乡村振兴的担子
2012年,正在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就读大二的蔡鹏,在与辅导员的一次谈话中了解到大学生参军政策。怀着“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热忱理想,他抓住这次机会,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如愿穿上军装,完成了从大学生到军人的华丽转身。
在部队的两年里,日复一日的训练虽然枯燥,但却塑造了蔡鹏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他表示:“这段军旅生涯对我来说收获颇丰,首先从根源上改变了我懒散的生活作风,其次培养和磨炼了我不怕挫折,不服输的精神,更让我懂得了团队协作的意义。”
2021年作为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蔡鹏来到了下湾村,脱下军装后的他,扛起了乡村振兴的担子。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蔡鹏身上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说:“当兵是为祖国站岗,现在作为下湾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尽管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变的依然是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军旅生涯的教诲——面对挑战要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永远不做战场上的逃兵。”
蔡鹏下田检查龙虾养殖情况
从“靓仔”到“老蔡”
蔡鹏刚来到下湾村时,大家看着这么年轻的小伙子,总觉得他是来镀金的,开玩笑地喊他“靓仔”。蔡鹏不辩解,反而用实际行动来回应村民们的质疑。他花了两个月时间针对全村127户贫困户开展走访,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一户一策制定帮扶计划,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蔡鹏在村民家中走访调研
蔡鹏和村民之间的信任是靠一件一件小事堆起来的,起初他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需要流转土地。群众不信任他们,都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来。这可愁坏了蔡鹏,还没开始伸展拳脚就先磕到了石头。但是蔡鹏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让他没有放弃,他坚定地说:“当时我带着村干部,一户一户做工作,一次不行就去第二次,第三次……或许村民被我的执着感动了,最后都同意将土地流转出来。”
就这样,蔡鹏用心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支持。村民对蔡鹏的称呼也从“靓仔”变成了“老蔡”,村民遇到事情就想到老蔡。“老蔡,来看看我的牛。我的牛病倒几天了,喂什么药都治不好。”蔡鹏知道后主动联系科技特派员前来医治,牛第二天就好转了,解决了下湾村村民梁耀桓的燃眉之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蔡鹏深知身上肩负着组织的使命,更寄托着村民的希望。对于蔡鹏来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蔡鹏在下湾村工作的日子里总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困难。
龙滩屯老党员向蔡鹏诉苦道:“龙滩屯有700米的路一直没有硬化,造成群众出行极为不便,每到雨季,雨水沉积,群众反映一直很强烈,但群众意见不一致,缺乏自筹资金,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蔡鹏了解问题症结所在后,立即组织召开龙滩屯户主会,他通过做通理事会成员工作,与群众达成一致意见,依靠群众自筹和上级配套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最终解决了长年没有解决的问题。
蔡鹏为群众调解纠纷
蔡鹏并非超人,但他总是尽自己所能解决群众所需。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李定国户和梁耀桓户想发展养殖经济,但是没有启动资金,蔡鹏就帮助每户申请5万元贷款用于发展养殖业。脱贫户梁球的儿子瘫痪在床行动不便,蔡鹏就积极联系后盾单位捐赠轮椅。下湾村中心小学缺乏课外读物,蔡鹏就及时联系爱心人士捐款1000元购买书籍捐赠给学校……
挖掘红色资源,打造双拥文化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蔡鹏不仅在工作上有着军人般风风火火的干劲,在生活中也积极帮助组织做好退伍军人优抚优待工作。针对下湾村的54名退役军人,蔡鹏坚持与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一起上门走访慰问,嘘寒问暖,向他们宣传退役军人优待政策,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蔡鹏在走访调研时,了解到村民梁亚华在执行军事任务中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这让他深受触动,决心挖掘本村红色文化资源。经过深入走访,他整理出包括10名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在内的珍贵历史资料。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蔡鹏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带领村“两委”向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争取到20万元专项资金。利用这笔资金,村里建成了集教育、纪念功能于一体的荣军文化广场和荣军路,集中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重要成果,以及本村烈士、参战老兵和立功退役军人的先进事迹,让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
村民参观荣军文化广场
蔡鹏表示:“接下来,下湾村将还继续打造双拥文化,充分发动群众,通过群众自筹和后盾帮扶的方式,筹集资金,建设下湾村退役军人活动中心,进一步厚植下湾村人民群众荣军拥军情怀,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
“稻虾书记”的产业致富路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虽然此前屡次失败的尝试让村民们对新项目既迷茫又忐忑,蔡鹏却没有退缩,他带着村干部走遍南宁、贵港等地考察学习,最终选定稻虾种养作为突破口。
为了争取支持,他多方奔走申请到50万元专项资金。没有养殖经验的他,白天泡在虾田里观察,晚上挑灯研读养殖书籍。一次在田里调研时,他不慎被蚂蚁叮咬导致严重过敏,住院期间仍惦记着虾田的情况。
蔡鹏与村民在搬运龙虾
功夫不负有心人,蔡鹏这位“稻虾书记”带领大家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他创新采用“党建+合作社+脱贫户”模式,成功打造“穰郁印象下湾”品牌,不仅稻虾双丰收,还开发出腐竹、笋干等系列农产品。
短短三年间,村集体收入从6万元增长到36万元。如今的下湾村焕发新生:闲置鱼塘重新承包,230亩甘蔗田郁郁葱葱,7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实现增收。
站在金黄的稻田边,蔡鹏望着忙碌的村民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村民黎梅容说:“往年我们只能外出务工,现在到村里合作社工作1个月,可以领到4000多元。”
蔡鹏是一个很务实的人,他表示自己未来会继续带领大家做好下湾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为群众多做实事。他也寄语青年学子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
“同学们在深耕专业领域的同时,更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要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所学所思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智慧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用实干担当证明自己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者,而是真抓实干的行动派。”
蔡鹏在广西退役军人直播间介绍“穰郁印象下湾”系列农产品
来源:贵州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