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在楼下便利店买水,我盯着货架看了三分钟:曾经占C位的娃哈哈纯净水,被挤到最底层,黄底红字的“买二送一”贴得皱巴巴;而农夫山泉稳稳站在黄金位置,550ml 卖2块,比娃哈哈贵5毛,却有人拿了就走,连价签都不看。收银大姐一边扫码一边念叨:“以前大妈买娃哈哈,
上个月在楼下便利店买水,我盯着货架看了三分钟:曾经占C位的娃哈哈纯净水,被挤到最底层,黄底红字的“买二送一”贴得皱巴巴;而农夫山泉稳稳站在黄金位置,550ml 卖2块,比娃哈哈贵5毛,却有人拿了就走,连价签都不看。收银大姐一边扫码一边念叨:“以前大妈买娃哈哈,总说‘宗老板不容易’;现在倒好,连小学生都知道选农夫山泉——‘瓶盖子能当杯子,还送贴纸’。”
这场景,比宗庆后私生子丑闻还扎心。
十年前的娃哈哈,靠的是“宗老板的苦日子”打天下。
初中毕业蹬三轮卖冰棍、50岁创业、穿旧夹克住老小区、怼网红饮料是“智商税”——这些“草根老实人”的标签,比“娃哈哈纯净水”的招牌还管用。超市里的宝妈会说:“宗老板人正直,他的水肯定干净!”连我妈都凑过热闹:“你小时候喝的AD钙奶,就是宗老板卖冰棍攒钱做的,不容易啊。”
可当私生子丑闻爆出来那天,社交媒体上的评论比AD钙奶还酸:“原来我给娃买营养快线时,还在为‘宗老板的顾家’买单,现在想想,我才是那个被蒙在鼓里的‘冤种’!”
消费者突然反应过来:老板的“好人设”和产品质量,根本是两码事。就像你不会因为奶茶店老板离婚就觉得珍珠变馊,但你会因为“被当傻子耍”而再也不想踏进那家店——不是水不好喝,是“我信任你,你却骗我”的恶心感,比喝到生水还难受。
现在的消费者,终于活明白了:
我买农夫山泉,不是因为钟睒睒多低调,是因为“2块钱能喝到有点甜”;我不买娃哈哈,不是因为宗庆后有私生子,是因为“我不想为老板的‘道德表演’多付5毛”。
我们的钱,要换实实在在的“口感”“价格”“方便”,不是虚无缥缈的“老板的苦日子”。
农夫山泉能接住这波“流量红利”,不是靠运气——是钟睒睒压根没打算“靠人设吃饭”。
你见过钟睒睒讲“创业鸡汤”吗?见过他晒“家庭和睦”吗?甚至连公司年会,他都很少露面。唯一一次出圈,是记者问“农夫山泉是不是外资”,他直接怼回去:“你去查!查到外资我把公司送给你!”够刚,但不搞“道德完人”那套。
农夫山泉的精力,全花在了“让消费者觉得值”上:
瓶盖子设计成“省力开盖”,能当杯子用,解决了“拧不开瓶盖”的痛点;
出“故宫联名款”,瓶身印着九龙壁,年轻人愿意为“国潮颜值”多付1块;
20年不涨价,550ml 始终卖2块,比娃哈哈还稳;
连赠品都送得“戳心”——不是印着老板头像的钥匙扣,是能装手机的帆布包。
这些细节,比“宗老板的旧夹克”管用一百倍。
钟睒睒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从来没把“老板的人设”当营销工具。农夫山泉的 slogan 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不是“钟老板的创业史”;农夫山泉的广告拍的是千岛湖的水,不是钟睒睒的旧三轮车。
反过来看娃哈哈,这些年在干嘛?
啃AD钙奶的老本,出“低糖版营养快线”;换包装印“宗庆后语录”;宗庆后亲自直播带货,说“我不懂互联网,但我懂消费者”,结果一场直播才卖200万——不是消费者变了,是娃哈哈没搞懂:现在的人,不想听“老板的过去”,只想知道“这瓶水凭什么值我2块5”。
我敢说,90%的企业家“人设”,都是用来骗消费者多掏钱的。
宗庆后立“老实人”人设,是因为宝妈愿意为“靠谱”多付5毛;某车企老板晒“凌晨3点的办公室”,是因为打工人会想“老板这么拼,车肯定造得用心”;甚至某奶茶店老板卖“单亲妈妈创业”的故事,是因为年轻人愿意为“励志”多买一杯。
这些“人设”,本质是一张“情感绑架券”——你买的不是产品,是“我支持了一个‘好人’”的自我感动。
可当“券”过期了呢?
宗庆后的“老实人”人设崩了,消费者的自我感动就变成了“被欺骗的愤怒”;某车企老板的“拼”人设崩了(比如爆出裁员),消费者就会觉得“我为你的努力买单,你却让我失业”。
就像超市里的“打折标签”,今天写着“买一送一”,明天可能就变成“概不退货”——你为“标签”买单,最后手里只剩一堆“情怀废品”。
农夫山泉的76亿净利润,从来不是“娃哈哈送的”,是自己挣的。
它挣的是“20年不涨价”的良心,是“瓶盖子能当杯子”的贴心,是“故宫联名款”的审美,是“有点甜”的口感——这些东西,比任何“老板的故事”都实在。
而娃哈哈的跌落,也不是因为“丑闻”,是因为它还在卖“老板的过去”,而消费者已经在买“现在的需求”。
就像我家楼下的奶茶店,以前靠“老板是单亲妈妈”吸引顾客,后来因为“奶茶太甜”倒闭了——不是“单亲妈妈”的故事不好,是“奶茶不好喝”的事实,比任何故事都有说服力。
下次买水,别再问“老板是谁”了。
宗庆后私生子丑闻,不是“道德污点”,是给所有消费者上了一课:
企业家的“人设”,就像超市里的“试吃装”——看着香,吃起来可能没味道;你为“试吃装”买单,最后只会发现,自己买的是一堆“不值钱的情怀”。
农夫山泉的胜利,娃哈哈的跌落,本质上是一场“消费者的觉醒运动”:
我们终于开始明白,企业的价值,不在于老板多“完美”,而在于产品多“实在”;我们的钱,应该用来奖励“把产品做好的人”,而不是“把人设演好的人”。
下次去超市,拿起一瓶水,别想“宗老板的苦日子”,也别想“钟老板的低调”——就看“这水甜不甜”“价格值不值”“瓶盖子好不好用”。
毕竟,货架上的水不会骗你,但老板的“人设”,可能连他自己都不信。
警示金句:消费者的钱,要花在“产品的细节里”,不是“老板的故事里”——毕竟,你喝的是水,不是“道德剧本”。
来源:广东君望食品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