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收获!俄军清理战场意外发现一坑道:全是罗马尼亚和波兰大兵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1:16 1

摘要:俄罗斯人找到了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大杀器”——FAB滑翔炸弹。这玩意儿的原理其实不复杂,就是给那些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旧式航空炸弹,装上了一对简易的翅膀和一个卫星制导模块。一番魔改下来,平平无奇的铁疙瘩,摇身一变成了能在70公里外精确投送的致命武器。

乍一看红军城的战局,似乎传来了一丝好消息。乌克兰军队不仅稳住了阵脚,甚至成功将俄军从城区核心地带推了出去,还在南翼构筑起了新的防线。

看起来像是一次漂亮的防守反击,但论火力,俄军是乌克兰的五到十倍,前线为什么还会陷入这种血腥的拉锯战?里面到底有啥“坑”?

俄罗斯人找到了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大杀器”——FAB滑翔炸弹。这玩意儿的原理其实不复杂,就是给那些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旧式航空炸弹,装上了一对简易的翅膀和一个卫星制导模块。一番魔改下来,平平无奇的铁疙瘩,摇身一变成了能在70公里外精确投送的致命武器。

这个距离太关键了。它意味着俄军的战机可以在乌克兰大部分防空系统的有效射程之外,从容地发射炸弹,然后掉头就走

这种“防区外打击”能力,让乌克兰本就捉襟见肘的防空力量愈发感到无力。毕竟,当乌军的防空导弹储备在持续消耗后,俄军便开始肆无忌惮地大规模使用这种成本低廉的武器。

这种炸弹的威力不容小觑,规格从250公斤到惊人的3000公斤不等,而且打击精度能控制在10米左右。想象一下,一枚重达一吨半的炸弹在你阵地附近爆炸是什么概念?自夏季以来,光是在红军城到顿河君士坦丁罗夫卡这条主战线上,俄军就扔下了3600枚

这还不是全部。在苏梅州,投弹数量是2800枚。在梅若瓦-胡里艾伯勒一线,是1300枚。即便是次要的红利曼和塞弗尔斯克方向,也分别承受了400枚和250枚的轰炸。

这种铺天盖地的火力覆盖,进一步将双方本已悬殊的火力差距彻底拉开,给地面部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强大的空中火力,并没有直接转化为地面上的势如破竹。

俄军最初的攻势确实凶猛,首批突击部队一度冲进了红军城市中心,但在乌军的顽强抵抗下,最终还是被硬生生顶了回去。另一路试图在东北方向实施18公里纵深穿插的计划,也宣告失败。

现实的残酷让俄军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他们开始集结第51集团军的增援力量,将主攻方向转移到金井村-索菲亚-沙霍夫这一核心区域。战场的焦点从大开大合的突穿,变成了在罗金西克这类小城镇里进行的、令人窒息的巷战。双方在残垣断壁间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激烈。

罗金西克虽小,战略位置却很关键。一旦失守,不仅红军城的补给线会受到直接威胁,其东南方向的米尔诺格勒市的后勤交通也将被严重波及。但即便是在这样关键的节点,俄军的推进依旧困难重重。这其中,“人”的因素,或许比武器装备更为重要。

俄罗斯伞兵在清理战壕时,不止一次发现外籍作战人员的踪迹,据称他们来自波兰和罗马尼亚,战斗中能听到带着口音的外语交流。在俄军士兵看来,这些人的战斗动机与自己截然不同。俄军宣称自己是为了保卫“俄罗斯新领土”和打击“纳粹主义”,而他们认为这些外籍人员唯一的动机就是金钱。

这种动机上的差异,似乎也体现在了战场表现上。俄方观察到,这些外籍人员的士气普遍不高。在红军城北部的战斗中,波兰籍雇佣军被指责刻意避免与俄军正面硬碰硬。

他们的作战极度依赖炮兵和无人机的全面火力支援,一旦支援跟不上,就会拒绝继续战斗。更糟糕的是,据称在交火时,他们会率先撤退,把乌克兰正规军甩在身后。这种不确定性,无疑给乌军的防线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当红军城的前线陷入僵局时,一场更广阔、也更致命的战争正在双方的纵深地带展开。这不再是士兵与士兵的较量,而是无人机与国家经济命脉的对决,一场考验彼此耐力的“放血竞赛”。

乌克兰率先出招,他们的无人机在8月份,对俄罗斯境内的大型炼油厂发动了至少十次成功的袭击。根据路透社的报道,这些攻击导致俄罗斯约17%的炼油产能被迫中断,换算下来,相当于每天损失110万桶的产能

连锁反应很快显现。在乌东俄控区、俄罗斯南部乃至远东地区,A-95型号的汽油开始出现短缺,国内油价也因此上涨。对于本就承受着高利率和高额国防开支压力的俄罗斯经济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也加剧了外界对其通货膨胀飙升和卢布中长期贬值的担忧。

俄罗斯的反击同样迅猛而残酷。他们的目标直指乌克兰的能源系统,意图让这个国家在即将到来的冬天里陷入寒冷与黑暗。在一次典型的夜间行动中,俄军一口气出动了95架“天竺葵”无人机,对乌克兰的电网发动了饱和式攻击。

一夜之间,波尔塔瓦、苏梅和切尔尼戈夫州大面积停电,超过10万户家庭的电力供应被切断

这种互相攻击对方后方基础设施的行为,将战争的残酷性从前线延伸到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变成了一场考验整个国家战争潜力和社会韧性的终极消耗战。

俄乌双方互相捅刀子放血,看谁的血条更长。红军城的炮火仍在继续,但决定这场战争最终走向的,可能已经不在那片焦土之上了。

它展现了一场双重博弈:俄军在前线凭借技术和火力优势步步紧逼,试图用“硬实力”压垮对手。而乌克兰则在地面顽强坚守的同时,另辟蹊径,用非对称的手段打击对方的经济基础,进行一场“软消耗”。

真正的胜负手,也许就隐藏在那些炼油厂的冲天火光与电网的忽明忽暗之间。

来源:屏风浊影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