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白”姓源自楚国王族后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白起是楚平王孙子白公胜的后代,白公胜叛乱失败后,子孙逃至秦国改姓“白”。
1、白起并非秦国贵族出身,而是平民子弟,完全依靠秦国“军功爵制”从底层崛起,是战国“布衣名将”的典型代表。
2、其“白”姓源自楚国王族后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白起是楚平王孙子白公胜的后代,白公胜叛乱失败后,子孙逃至秦国改姓“白”。
3、白起早年官职极低,最初仅为“公士”(秦二十等爵最低级),首次获得提拔是因在攻打韩国新城时立下战功,升为“左庶长”(第十级爵)。
4、他的军事天赋早年未被重视,直到穰侯魏冉(宣太后异父弟,秦国相邦)发现其才能,力排众议举荐他为主将,这才有了伊阙之战的成名机会。
5、他首次独立指挥的小规模战役是“攻韩新城”(公元前294年),新城位于今河南伊川,此战虽规模不大,但为次年伊阙之战奠定了基础。
6、秦国当时名将如云(如向寿、司马错),白起能脱颖而出,关键是魏冉认为他“不恋权、只重战”,比其他将领更易掌控。
7、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 中,白起仅率10万秦军,击败韩魏联军24万,并非靠兵力优势,而是利用韩魏“互相推诿”的矛盾:先佯攻韩军,实则突袭魏军,再回头围歼韩军。
8、战后白起升为“大良造”(秦爵第十六级,相当于丞相兼军事统帅),此时他年仅38岁左右,是秦国史上最年轻的大良造之一。
9、鄢郢之战(公元前279-278年) 中,白起并非直接强攻楚国都城,而是先挖渠引鄢水(今汉江支流)灌鄢城,这条渠后来被称为“白起渠”,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灌溉渠道,至今仍在湖北宜城发挥作用。
10、攻占郢都后,白起烧毁了楚国的“夷陵”(楚国王族陵墓),这一行为并非单纯泄愤,而是为了摧毁楚人的精神支柱——楚国此后一蹶不振,被迫迁都陈城。
11、鄢郢之战后,白起被封“武安君”,“武安”意为“以武安定天下”,但战国被封“武安君”者(苏秦、李牧、白起)均结局悲惨,被后世戏称“武安君诅咒”。
12、华阳之战(公元前273年) 中,白起创造了“千里奔袭”的经典战例:秦军从咸阳出发,仅用8天就奔袭至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突袭赵魏联军,斩首15万。
13、华阳之战后,白起曾建议趁机灭魏,但秦昭襄王因“魏国割地求和”而拒绝,这是白起首次与秦王产生战略分歧。
14、白起围歼赵括的关键战术是“双奇兵”:派2.5万士兵绕后断赵军退路,再派5000骑兵插入赵军大营,将其分割为两部分,这一战术被后世称为“分割围歼法”。
15、长平之战中赵军被围46天,史载“士卒相食”,并非夸张——考古人员在长平遗址发现的尸骨中,有部分带有“刀砍、啃咬痕迹”,印证了人相食的史实。
16、长平之战后,白起缴获了赵军的“胡服骑射”装备,这些装备后来被秦军改造,推动了秦国骑兵的发展。
17、他一生指挥的战役共斩首约165万(据《史记》各战役统计),占战国时期总战争死亡人数的1/3,“人屠”称号由此而来,但这一数字含“夸大成分”(古代常以“斩首数”彰显战功)。
18、白起从未打过败仗,史载“大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这一纪录在战国名将中独一无二。
19、他作战极重情报,每战前必派“斥候”(侦察兵)探查敌方主帅性格、兵力部署,长平之战前就已摸清赵括“轻敌冒进”的特点。
20、范雎(秦国相邦)与白起的矛盾,本质是“远交近攻”与“灭国战略”的冲突:范雎主张先弱韩魏,白起主张趁长平之胜灭赵。
21、长平之战后,秦王想攻邯郸,白起反对:“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后来秦军果然在邯郸之战大败,印证了他的判断。
22、范雎曾派人劝说白起:“君侯功高,若再灭赵,必位极人臣”,但白起回复:“胜败乃兵家常事,吾不忍以数万秦卒之命换己功”,可见其并非只重名利。
23、秦昭襄王对白起的态度经历了“信任—依赖—猜忌—决绝”的转变,关键转折点是“邯郸之战失败后,秦王将责任归咎于白起”。
24、白起被赐死时,魏冉已被范雎排挤出秦国,死于陶邑,因此无人为白起求情——若魏冉在世,白起或可免于一死。
25、秦朝建立后,并未追封白起,反而因“坑杀赵卒”的恶名,将其从“名将祀典”中排除——直到汉朝,刘邦才下令在咸阳为白起立祠。
26、唐玄宗时期,白起被列入“武庙十哲”(与孙武、吴起、韩信并列),成为官方认可的“十大名将”之一,但宋朝因“重文抑武”,将其移出武庙。
27、白起渠在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中国第17项世界灌溉遗产,其灌溉面积至今仍达10万亩。
28、现代军事学家将白起的“分割围歼法”“以战养战”“情报先行”归纳为“白起军事思想”,认为其对后世兵法影响深远(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借鉴了其“奇兵战术”)。
29、白起的“不打无把握之仗”原则,被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引用,作为“慎重初战”的历史案例。
30、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武田信玄,曾研读白起的战例,其“风林火山”军旗的战术思想,与白起的“速战速决”有相似之处。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