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星宿崇拜,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宋,穿越千年岁月,始终熠熠生辉。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七月初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
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星宿崇拜,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宋,穿越千年岁月,始终熠熠生辉。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在海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亚洲地区也延续着这一源自中华文化的浪漫传统。
千百年来,无数诗人以笔墨寄托情思,将七夕的缱绻与浪漫凝练成诗行。一行行诗句,惊艳着时光,温柔着岁月,流淌着真情,寄托着人间美好。
今天,我们特别遴选了四首经典的七夕主题诗词,邀请绵阳的作家、评论家与诗人进行点评,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这些隽永的文字,穿越时空,感受那份亘古不变的深情与浪漫。
秋 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名家点评:
杜牧的《秋夕》描绘了这样的诗意:清冷的烛光辉映着画屏,女子坐在门外石阶上仰望星空,挥动着轻罗小扇,赶走眼前恼人的蚊萤。夜深了,凉意如水,只得回房睡下。在这初秋之夜,难以成眠,两眼痴痴望着夜空,今晚的银河不同寻常,牛郎和织女就要相聚。
有如现代电影镜头的表现技法,这首诗呈现了如下一帧帧美的画面:首先,特写镜头对准烛光辉映的画屏,燃烧的“银烛”与清秋心境相对应。“画屏”,彩绘的屏风,非一般人家所有。其次,蒙太奇组接的镜头是挥舞轻罗小扇这一动作,透露了女子内心不平静,有心事。接下来,镜头转换成近景,原来,“她”是坐在石阶之上。“天阶”,皇宫内的石阶。“她”的身份越来越清楚,要么是妃嫔,要么是宫女。深夜凉意如水,和她的心境处境相对应。她要么是一直没有得到爱情,要么是很长时间未曾得到爱情。最后,镜头转换成中景或远景,这名孤清的宫中女子,不堪秋夕微冷的凉意,只好退回房中,卧倒在榻上。然而,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一直在牵动着她的心,她痴痴地望着夜空,想着自己的心事,彻夜难眠。
这首诗遵循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抒情传统,抒发了主人公心有所思却未能如愿的心绪。最为独特的意象是心有所思的“宫中女子”,总体意境凄清却也美好。诗中的烛光画屏、轻罗小扇、夜色如水、美人夜卧、银河暗渡、牛郎织女……美的意象可谓联翩而至。
这首诗的美,在于它自然地抒发了人们心底渴望的对于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两性爱情的无限向往与憧憬。
——郭名华(文学博士,绵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四川作家研究中心主任)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名家点评:
走进七夕诗,就走进了几千年来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感认知和深情浪漫。
唐代是七夕诗创作的高潮时期。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写过四首七夕诗,其中七言律诗《辛未七夕》为其历经仕途坎坷、爱妻离世后所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民俗意义。
该诗首联即如奇峰突起,视角向上、思维凌空,诗人揣测,当是仙人爱别离,才让世人走过时空的遥远方可有团聚的美好。
颔联,由思及象,以牛郎织女故事为典,质疑、追问为何在秋风白露时才能相见?
颈联,由象及人,视觉下移上扫,漏声滴答,时间缓缓流逝,恋人隔河相望,迟迟不得见的焦急、煎熬、渴盼、无奈之情,似一幅穿越千年的动人爱情画面,破空而开。
尾联,由人及己,由事及俗,由天上返回人间。在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因鹊桥之助终在“七夕”一解仙凡相思之苦。而诗人调侃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汇入七夕节民间的“乞巧“活动中。
此诗首创“金风玉露”意象,开创“托节俗以寄慨”的创作范式,意象繁复、缠绵深婉、借此言彼。诗中有忠贞不渝、冲破一切阻碍的人神之恋,也记录了古代乞巧、观星等民俗文化。
七夕又至,你想仰望星空遥看牛郎织女银河相会吗?你想呼朋引伴在月亮下引线穿针“得巧”吗?你想躲在葡萄架下聆听牛郎织女的深情私语吗?
生命的行走,岁月的流动,情感的凝聚,灵魂的栖居,这是七夕诗的脉动,也是文化创造的要义。
——何琴英(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乞 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名家点评:
林杰是唐诗星空一位流星般的天才诗人,据说只活了十七岁。《全唐诗》里他留下的诗只有两首,今人知道其诗名的不多。这首《乞巧》因为真实地书写了七夕节时人们望月祈愿的盛况而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某种意义上成为七夕乞巧这一传统文化活动的“代言词”之一。
这首诗很好懂,除了“对月穿针”的乞巧传统需要特别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几乎都在字面上,所以不用多费口舌解读。我想说的是,正是类似于《乞巧》这样看似没有什么技巧与修辞的诗歌,因为它的简洁、准确和真诚,才能被大众喜爱和记住,并一代代久远地传诵,也最终改变我们的审美,变成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核。我想,诗人所乞取的,不只是有一双灵巧的、可以“穿尽红丝几万条”的巧手,而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脱离贫苦的希望。
中国是唯一几千年文明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诗词文化影响深远,如同血脉流淌在华夏儿女的心田。所以不论是诗人作家,还是文化和艺术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来继承好传播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的诗词文化。
——白鹤林(绵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首届四川十大青年诗人)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名家点评:
在写七夕的古代诗词中,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无疑是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特别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更是被无数伤离别的男女作为宽慰药反复服用,起到了纾解心胸的积极作用。
秦观这首词的写法比较独特:先说事,然后再进行评论。词的上片写牛郎织女相思之苦、相聚之难,紧接着就说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充分肯定了这种相聚的美好,让人精神一振。词的下片写离别。相聚尽管美好,让人留恋,但分别又是必须面对的事情。这时词人的安慰又来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分别的负面影响似乎一下就降低了很多个维度。
作品是表情达意的载体。词人秦观无疑是通过牛郎织女的传说及写作,表达了自己对真挚爱情特别是相聚与离别的态度。因为词作所写内容触及了大家的隐痛和思考,所以这首词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就是今天读来,我们也没有古今之间的隔离感,反而更能让疲于奔波的我们借七夕这个传统节日安静下来,打量并关注我们的情爱世界,思考处理感情的方式,以不让美丽的情感故事变成情感事故。
——王德宝(绵阳市文学与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剑南文学》主编)
来源:涪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