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文化遗址再多,也不能动摇对黄河文明的信念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9 13:32 1

摘要:本书以江河湖海为脉络,系统梳理了水与中华文明发展的深刻联系。从黄河的根魂塑造、长江的文脉传承,到运河的千年智慧、江南的水乡繁华,再到湖泊的生态价值、海洋的开放胸怀,全书以历史地理为视角,结合人文思考与当代关切,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水文明图景”。

本书以江河湖海为脉络,系统梳理了水与中华文明发展的深刻联系。从黄河的根魂塑造、长江的文脉传承,到运河的千年智慧、江南的水乡繁华,再到湖泊的生态价值、海洋的开放胸怀,全书以历史地理为视角,结合人文思考与当代关切,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水文明图景”。

这是一部关于水的史诗,揭示水如何深刻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是一部启迪未来的文明备忘录——唯有读懂水与中华文明的血脉联系,才能在水资源保护、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守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源,延续中华文明的辉煌。

《江河流淌看中国》,葛剑雄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河流伦理必定还需要作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我认为,河流伦理的基础是河流文明,只有充分认识了河流文明,才能进一步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人应该与河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这方面,黄河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证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在人类文明史上,黄河不是两个简单的汉字,也不仅仅代表一条河流,而是一种文明的代表,是人类文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世界所有的大江大河中,像黄河这样一条基本上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拥有的大河,而且至少持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认为是唯一的。当然还有长江,但比较起来,黄河对中国早期的贡献要更大些。世界上其他大河,无论是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还是著名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或者印度的恒河,它们或者是被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所拥有的时间太短,或者是分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文明,而且往往是不延续的,或者已经历过多次兴衰。黄河流域孕育的民族,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黄河文明的影响不仅已经普及东亚,而且已经影响到世界。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研究的进步,不少新的文化遗址被发现、被确定。加上各地普遍重视地方文化,十分关注本土文化的来源。有些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说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犹如满天星斗,遍地开花。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现了几千年前的文化遗址,对黄河文明提出了挑战;或者说某种文化的发现已经改写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也有人认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观念已经动摇了。

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尽管我们在黄河流域以外的确已经发现了很发达的早期文明,比如长江流域,就有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它们的规模和发达程度超出了我们原来的想象,比起黄河流域的文化来毫不逊色。四川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长江中游的古城遗址、稻作文明,的确使我们耳目一新。北方也是如此,在内蒙古、辽宁等黄河流域以外的很多地方,的确发现了很多与黄河流域早期文明不同的文化遗址。岭南也发现了5000年前或者更早的文化遗址。但是为什么这些发现没有能动摇我们对黄河文明的信念或者改变这个事实呢?因为所有这些文化、这些早期的遗址,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能够证明它们是延续的,是从古延续到今的。比如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它们的早期是很发达的,但是以后出现了衰落和断裂,最后不知所终。照理说,遗址文化层所反映的文明应该是逐渐进步的,但这些遗址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几千年前的一段时间里的确是进步的、发展的,但到了某一阶段却退步了,再往后就消失了。而黄河中下游的遗址大多是延续的,可以从最早阶段连接到先秦、秦汉。

我们还可以看一看今天中国大部分地方,包括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甚至包括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那里的人口和他们所拥有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是从黄河流域迁移过去的,传播过去的。比如说岭南,大部分人都说来自南雄珠玑巷,再往前追溯就都出自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了。又如西南,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大多数人都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十之八九自称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而他们的麻城祖先又大多出于江西,是所谓“江西填湖广”的产物。但江西的人口又是以前从中原迁出的,所以还是源于黄河流域。今天在东北和内蒙古的汉族人,基本上都是100多年来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移民的后代,他们的祖先自然更离不开黄河流域了。当然有关移民发源地的说法并不完全是事实,但至少说明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汉族人认同黄河文化,承认自己的祖先来自河洛,来自中原。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如土家族、白族、彝族、纳西族,他们居然把自己祖先的来源也追溯到黄河流域,有的还自称是某汉族名人的后裔。

当然,现代遗传基因的研究已经证明这些并不都是事实,因为中国的北方人与南方人在基因上有明显差异。根据这一前提可以肯定,南方人中的大多数并非来自北方的黄河流域,而是当地人的后代。但它却说明一个现象,中国的绝大多数汉族人包括一些少数民族,他们在文化上只认同黄河文明。这是由于在三四千年以前,至迟在周代,黄河流域的文明已经处于相对先进的地位,并且保持了相当长的阶段,直到唐宋之际才被长江流域的文明取代。所以从黄河流域迁出的移民,拥有文化上的优势,他们把这些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各地。移民迁入地的原住民接受了相对先进的文化以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文化认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压力之下,一些在经济上有了相当实力、社会上有了一定地位的家族,为了使自己取得与外来移民同样的社会地位,而不得不编造出自己的祖先同样来自黄河流域的故事。近年来还有另一种情况,为了迎合外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汉族文化被有意无意地包装成少数民族的、原住民的文化。比如媒体曾炒得很热的纳西古乐,连它的“发现者”也承认,实际是明朝初年随着军事移民传播到纳西族地区的。所以更确切地说,是比较早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传播到长江流域以后,再传播到云贵高原的。这并不是否定各地的本土文化,各种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地位没有改变,也没有动摇,而是更加丰富。当然我们也承认,在这个过程中黄河文明也吸收了各种外来文明,黄河流域也吸收了各种外来的人口,但是他们都融入了这个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文明可以跟黄河文明相提并论。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