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推普,黔行筑梦:晓庄学子贵州行共筑语言之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3:32 1

摘要:围绕乡村发展实际、普通话推广及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等内容,文学院院长张谦芬一行与龙场镇干部开展了座谈。会上,双方聚焦推普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从多维度展开探讨:村干部详细介绍了龙场镇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通话教学的基础情况,提及部分偏远村组因方言使用习惯,存在家长

为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8月19日起,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行知传语 言润乡村”团队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龙场镇开展系列推普实践活动。

对话基层:与村镇干部共探发展实况

围绕乡村发展实际、普通话推广及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等内容,文学院院长张谦芬一行与龙场镇干部开展了座谈。会上,双方聚焦推普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从多维度展开探讨:村干部详细介绍了龙场镇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通话教学的基础情况,提及部分偏远村组因方言使用习惯,存在家长与学校沟通 “半普通话半方言” 的现象;同时,针对乡村电商、特色手工艺品等产业发展需求,干部们提出“希望推普能与实用技能结合,帮助村民用普通话对接外部客户”的建议。团队则结合高校资源优势,分享了“推普+文旅”“推普+产业振兴”的可行性方案。双方一致认为,推普不仅是语言普及工程,更是打通乡村信息壁垒、助力产业升级、促进文化交流的关键抓手,需形成 “政府引导、高校支持、村民参与” 的长效推进机制。

童语润乡:开设青少年推普主题课堂

在狗场村,参加推普课堂的青少年从3至19岁不等,面对较大的年龄差距,队员们迅速调整策略,利用“以大带小,分组进行”的授课方式保证课堂效果。课程以“会表达-能创作-表情感”为主线,精心设计了“词语接龙”“故事续编”“诵以咏志”三个环节,寓教于乐,孩子们也从最初的羞涩沉默变得自信开朗。“这是我第一次上台用普通话讲故事,虽然还有些字音读不标准,但我感到自己的普通话说得比以前快了、胆量也变大了”。下课后,一位8岁的小妹妹来到老师的身边说。此刻,语言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音节,而是孩子们连接外部世界的生动工具。

在虎庄村,参与课程的青少年主要集中在4至10岁之间。为此,队员们特别设计了“为方言披上外衣”的破冰小游戏,让孩子们从熟悉的方言环境自然过渡到普通话学习之中。随后,团队依据低龄学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将教学重点放在汉语拼音上,着重针对当地方言中平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混淆等问题展开专项训练。最后,队员们还准备了注音版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通过逐字正音、逐句真摯的朗读,不仅提升了普通话学习的温度与深度,也向孩子们传递出:普通话不只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

倾听民声:调研当地语言使用与需求

为精准掌握龙场镇村民语言使用现状与推普需求,团队采用 “访谈+问卷” 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研。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当地语言使用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家庭沟通“方言主导,普通话辅助”。其中四十五岁以上的村民中,超90%的村民日常以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二十五至四十五岁群体虽具备基础普通话能力,但在填写政务表格、辅导孩子作业时,仍会因词汇量不足、语法不规范遇到困难。二是推普认知“认可价值,但缺乏途径”。几乎所有受访村民都认同“孩子学好普通话能有更好发展”,但对成人普通话学习存在“没时间学”“学了使用场景不多”等顾虑,同时,由于当地面向成人的普通话推广和教学没有固定化场所和系统化课程,不少人也存在“学而无门”的窘境。

为期数日的推普实践,在龙场镇的田野间、课堂里、农户家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从与干部座谈锚定推普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方向,到为不同年龄段孩子定制趣味课堂播撒语言种子,再到入户调研倾听村民最真实的语言需求,晓庄学子以 “行知精神” 为指引,让普通话不再是遥远的“书面语”,而是走进乡村日常、连接发展机遇的“实用工具”。后续,团队也将结合调研和实践成果,形成详尽的调研报告并给出可行的推普方案,让语润乡壤的温暖,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持续传递。

来源:老贺论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