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豆”路,幸福路——省政协发挥优势扎实推进驻村帮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9 13:41 1

摘要:立秋时节,静乐县广袤的田野上绿意翻涌,成片的豆角陆续迎来成熟上市期。走进段家寨乡五家庄村无丝豆角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拱形钢架上藤蔓交叠,鲜嫩翠绿的“玉带”挂满枝头,村民们穿行垄间,娴熟地采摘、分拣、装筐、打包,丰收的“序曲”已然奏响。

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春林在静乐县神峪沟村调研驻村帮扶及乡村振兴工作。

立秋时节,静乐县广袤的田野上绿意翻涌,成片的豆角陆续迎来成熟上市期。走进段家寨乡五家庄村无丝豆角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拱形钢架上藤蔓交叠,鲜嫩翠绿的“玉带”挂满枝头,村民们穿行垄间,娴熟地采摘、分拣、装筐、打包,丰收的“序曲”已然奏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共同富裕路径,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今年以来,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春林两次来到静乐县神峪沟村、张贵村调研驻村帮扶及乡村振兴工作,并对产业帮扶提出具体要求。张春林主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精准帮扶、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以实干实绩助力我省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向新:点豆成“金”

打好产业“特色牌”

村民在五家庄村无丝豆角示范基地采摘豆角。

“五家庄村的600亩无丝豆角示范基地,是我们以每亩7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集中流转而来,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对接销售渠道,帮助农户解决后顾之忧。”省政协常委、太原市东太堡果蔬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志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在当地首次引入双滴灌宽覆膜、拱形钢架结构新模式开展规模化种植,豆角开花多、结荚密,效果特别好,这也是张春林主席来调研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出的思路方向。”

小豆角种出新希望。近年来,省政协驻村工作队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帮扶重点, 积极与马文志对接交流,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本土产业、助推特优农产品产销出谋划策,培育具有县域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23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将露地蔬菜种植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最终为静乐县“量身”选定了无丝豆角种植产业。

“从播种、搭架、管理,再到现在采收旺季,地里天天都得雇不少乡亲来帮忙。”静乐县永仓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郝效民说,“豆角丰采期,合作社每天用工人数达300人。在工作队和马文志常委的帮助下,产品主要销往太原,以及北京、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市,销售渠道稳定可靠。”

“我是王村乡的村民,每天坐半小时车来这里干活,一天能赚大约130元工资,一个月就是3000多小4000块钱嘞。”今年68岁的李英翠边麻利地分拣豆角边说,有这样的工作机会增加收入,她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

看着“绿豆角”变成“金豆豆”,张贵村的老种植户袁雅清率先扩大豆角种植规模,“今年我种了40亩豆角,跟着村里干,准没错。”他白天跟着技术员学习,晚上钻研种植技术,成为村里的种植能手。受他的影响,周边村民纷纷跟着种起了豆角,大家干得劲头十足。

“为调动农民积极性,静乐县从衔接资金中切出300万元补贴30亩以上种植户,每亩补1000元。截至目前,已带动36个合作社种植豆角,种植面积达3500亩,覆盖8个乡镇32个村,180户监测户和脱贫户参与种植。”静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国清说道。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选准选优,农民才能增产增收。看着昔日零散的种植地变成“经济田”“幸福田”,省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静乐县神峪沟村第一书记李建国脸上漾出笑容。

2024年,在省政协和静乐县委、县政府、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驻点帮扶的神峪沟村、张贵村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试种100亩无丝豆角,辐射全县1000亩种植,实现产销两旺,亩产达4000斤,带动500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累计解决了15000人家门口就业。“今年,从目前生产情况看,收益和产量均高于去年,预计总产量可达1500万斤,采摘期日用工1000多人,人均日工资约150元。”李建国说。

“静乐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使这里的豆角不仅色泽鲜亮、肉质饱满,而且营养丰富、品质优良。同时,我们积极推广绿色种植,引进了红皮洋葱、西蓝花等特优品种,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蔬菜的多元需求。下一步计划用3至5年,把静乐县打造成为全国的夏季蔬菜生产基地。”对于未来,马文志信心满怀。

绿水青山,产业蓬勃。“不能满足于‘帮一时’,更要想着‘扶长远’。”分管驻村帮扶工作的省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副书记薛永辉数次赴静乐县调研时,要求以“政协所能”精准对接“乡村所需”“群众所盼”,兴产业惠民生,高质高效做好各项帮扶工作,推动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

在省政协驻村工作队协调推动下,产业帮扶朝着品种多元化、种植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向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升级,走出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振兴蝶变之路。

向暖:解忧帮“困”

织密民生“幸福网”

着力发展产业项目的同时,省政协驻村工作队始终坚守在群众当中,身沉下去,心沉下去;始终将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放在行上;始终倾心竭力为百姓排忧解难,用实干赢得群众的一致好评。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感谢驻村工作队和马委员的关心,你们真是帮我解决了大困难!”张贵村突发严重困难户李晋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去年其双亲不幸同时患病,把整个家庭拖入深渊。驻村工作队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启动应急救助机制,第一时间走访入户,制定帮扶计划,并与红十字会对接沟通,申请救助1万余元。

“心脏搭桥医保报销后花了6万元,老伴也因为关节炎无法务工,驻村工作队听说后,很快就把我纳入监测户,还帮我办理了慢性病医保和低保,把12亩土地流转出去。这期间李队长和马委员来来回回看望过我很多趟。”在神峪沟村监测户李丙义家,大家围坐一起亲切交谈。这次来到家中,大家已熟门熟路,一坐下就和他拉起家常。“现在收入怎么样?”“日子上还有啥难处不?”“不要着急,安心把身体保养好”……贴己的话,句句说进李丙义心坎里。马文志还特意将自己准备的1000元慰问金送到他手上,鼓励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委员履职“服务为民”于细微处自然流露。

“目前,我们两个村共有监测户28户74人。队员们每月遍访一次监测户,三个月遍访一次脱贫户,对重点监测对象结合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做到应纳尽纳不漏一人,防返贫监测机制落实落细。”省政协驻静乐县张贵村第一书记李修安说。

为民办实事,既有村里的“大事”,也有家庭的“小事”。“村级三年行动”、住房安全鉴定等村中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开展;帮助村民销售土豆、鸡蛋、小杂粮等农副产品累计4万余元;积极搭建信息平台,为村中剩余劳动力介绍工作、增加脱贫群众务工收入……驻村工作队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回应期盼,不断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向效:实干为“墨”

绘就乡村“新图景”

在豆角集中分拣点,李建国(右二)、马文志(右三)与合作社负责人详细了解豆角采收、销售及村民收入等情况。

乡村要振兴,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帮扶期间,省政协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找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在壮大“特色产业”上谋实招、求实效。

汇聚帮扶合力,是成事之基。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村“两委”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旅游康养+山楂深加工”产业,以村委大院为康养中心核心点,发展火炕沙疗、山上民宿,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让游客住得下、住得久。

“2024年,神峪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张贵村达到30万元,两村村民人均收入稳步提升。”李建国说。帮扶工作中,时刻牢记党的干部为民服务之本,牢念牺牲奉献精神,把自身当作泥土,让老百姓走出一条踏踏实实的“致富路”,这成为驻村工作队员共同的心声。

去年12月,帮扶村神峪沟村代表静乐县接受国家综合核查组的考核评估,得到核查组高度认可。今年3月,在忻州市巩固衔接工作“双模双先”评选中,省政协办公厅被忻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驻村工作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驻村帮扶工作队要认真落实张春林主席帮扶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人才荟萃优势作用,各级政协组织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政协委员积极参与、献计出力,共同携手、久久为功,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让乡村生态更美、产业更兴、百姓更富。”省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毛益民说。

一路繁花一路景,广袤田野映照着一幅幅产业兴旺、民生富足的幸福画卷,谱写了“政协助力、乡村蝶变”的精彩篇章。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