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看到体检报告上写着“白细胞减少”时,很多患者往往会感到非常害怕,甚至立刻想到通过打针来提升白细胞数值。不过,除了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外,中医也有一套独特且有效的应对办法,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或许能找到一种更自然、更温和的治疗方法。
当看到体检报告上写着“白细胞减少”时,很多患者往往会感到非常害怕,甚至立刻想到通过打针来提升白细胞数值。不过,除了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外,中医也有一套独特且有效的应对办法,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或许能找到一种更自然、更温和的治疗方法。
白细胞减少,不可忽视的健康信号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正常成人的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⁹/L,但这个数值并非固定不变,会因为每天的不同时间,以及身体的机能状态等因素,在一定区间内有所波动。当白细胞数量减少时,患者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就会下降,常见表现为容易感冒,天气稍有变化就可能被感冒盯上;还会经常感到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而且容易反复感染,比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恢复起来也比常人慢。如果长期白细胞偏低,甚至可能会引发严重感染,威胁生命健康。所以,如果查出白细胞减少,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积极找出病因,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提高白细胞数量,只能靠打升白针吗?
在西医中,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针对白细胞减少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打升白针”。这种治疗的优势在于见效迅速,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白细胞水平,有效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不过,部分患者在使用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那么,除了打升白针之外,还有没有更为温和且可持续的调理方式呢?
中医调理,温和升白的新选择
中医认为,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主要原因在于“毒邪”(指化疗药物)的损伤作用。起初,毒邪会耗伤气血,影响心脾功能,使气血生化不足;随着病程进展,毒邪进一步损伤阴血和精血,累及肝脾肾,导致肝肾亏虚;最终精髓空虚,新血化生乏源,造成白细胞持续下降。因此,中医将其多归属于“虚劳”范畴,核心病机是气血两虚、脾肾不足,同时夹杂毒邪耗伤正气的病理变化。
对于白细胞减少,中医调理的核心在于整体调节脏腑功能,主要通过益气养血、补肾健脾等方式,以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提升白细胞数量。中医调理白细胞减少的常见方法包括:
1.中药汤剂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运用益气养血、补肾健脾等治法,通过个体化的中药配方来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2.中成药治疗:使用具有升白作用的中成药,如升血调元颗粒等,主要由鸡血藤、骨碎补、制首乌、党参、黄芪、佛手、女贞子、麦芽等成分组成,不仅能用于提升外周血白细胞,保障放化疗的顺利进行,也可以用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以及病后虚弱状况。
3.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
日常生活调护,助力白细胞恢复
除了专业的医疗干预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调护同样重要,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细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饮食调理,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应该特别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制品等,这些食物能为骨髓造血提供充足的原料。同时,新鲜蔬菜和水果也不可缺少,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和叶酸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胡萝卜等,这些营养素对白细胞的生成和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充足的睡眠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更应该保证每天7-8小时的优质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睡眠质量不佳会直接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建议患者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适度的运动同样重要,但要注意运动强度的把握。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但完全不运动也不利于身体恢复。建议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这些运动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不会给身体造成过大负担。运动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为宜,运动后应该感到轻松愉快,而不是疲惫不堪。
白细胞减少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健康问题,但患者无需过度恐慌。现代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从西医的升白针到中医的整体调理,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人群。关键在于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
1.升血调元颗粒说明书
2.田劭丹,董青,祁烁,等。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药防治与评估专家共识[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03):1-6.
来源:益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