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进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也是健康中国专项行动之一 。今年作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元年,在促进全民心理健康事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也是健康中国专项行动之一 。今年作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元年,在促进全民心理健康事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8月27日,由中国计生协、全国爱卫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妇联共同主办,中国家庭报社承办的2025年度“好家风·健康行 ”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系列微直播的第二期,以“阳光心理·和谐家 ”为主题,通过中国家庭报直播平台、新浪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央视频、优酷、百度健康等平台同步直播,为社会推动心理健康科普常态化开展提供了参考借鉴。全网实时观看量超100万。
图为节目现场。
将心理健康服务
深度融入家庭健康促进行动
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实施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项目的通知》,心理健康相关实事在列。作为人口和健康领域的专责群团组织,中国计生协近年来以家庭为切入口,广泛开展家庭健康促进行动,针对各类重点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科普和服务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国计生协家庭服务部二级巡视员王旭东介绍,中国计生协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宣传科普,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作为“好家风·健康行 ”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等各类宣传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家庭健康大讲堂”、知识竞赛、健康家庭案例征集和展示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并通过“健康知识进万家 ”微信小程序向群众进行“云科普 ”推送,今年推出了“健康家庭·从‘心 ’沟通 ”心理健康专题微直播和本期“阳光心理·和谐家 ”微直播,针对广大家庭的心理健康痛点、难点答疑解惑。
另一方面,中国计生协开展家庭心理指导服务,围绕群众在“婚恋、生育、养育、教育 ”各环节的现实需求,规范化培训超过25万名群众身边的家庭健康指导员,将健康心理与家庭和谐指导等内容融入家庭健康指导员培训教材,并开发了情绪和心态调节实操课程,为广大家庭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同时,联合专业机构开设家庭心理援助热线,邀请专业团队,面向育龄群众、儿童青少年家庭、计生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提供集信息咨询、生育指导、健康宣教、心理援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 。还针对青少年成长特殊阶段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推广“同伴教育”,组织“沟通之道”家长培训,帮助改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今年是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的第一年,我们将以落实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将心理健康科普和服务深度融入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为提升人口综合素质、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王旭东说。
分享专业知识
助力家庭解决“心头事”
节目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宣传教育部副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晶,就睡眠健康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展现场科普。
韩芳指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每天应该睡8至10个小时,只要孩子们经过睡眠能够“满血复活”,并精力充沛地投入生活和学习,就视为睡眠足够 。除了睡眠时长,还要注意睡眠规律,正所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入睡、起床都不可太晚 。另外,还要关注睡眠深度,即睡眠质量,如果睡眠质量高,即使时间短一点也没关系 。他特别提到了睡眠行为中的梦游情况往往是在深睡眠时发生的,儿童青少年的梦游往往与中枢神经发育不成熟和日常情绪密切相关,在入睡一小时左右后开始,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关紧门窗,不要强行叫醒孩子 。生活中常见的打鼾现象多见于成年男性,打鼾的儿童可能睡觉不老实、夜间易出汗、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可能造成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发育受限,出现腺样体面容和“豆芽菜 ”体型,倡导广大家庭关注孩子睡眠问题,早发现、早治疗。
图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
高晶表示,时下正值开学前夕,孩子们出现紧张焦虑是常见现象,家长的支持能有效帮助他们平稳过渡。首先,家长要找到孩子情绪紧张的原因,然后,再有的放矢地从心理支持、行动准备和情绪调节三个方面为孩子提供支持。针对广大家长普遍关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她提醒,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焦虑表现往往与成人不同,且容易被误解为“叛逆”或“青春期情绪波动”,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细心观察、科学应对 。而网上抑郁自测表的可信度需要辩证看待,可以作为初步自我筛查的参考工具,但并不能替代专业诊断 。针对青春期亲子关系紧张现象,她倡导尊重孩子独立意识觉醒的关键阶段,通过调整沟通方式和家庭互动模式,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针对多子女家庭中的“同辈冲突”,她建议父母将其视作重要的成长机会,尽可能采取建设性的干预方式,在平息争端的同时,帮助孩子培养社交技能和情商。
图为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宣传教育部 副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晶
传授实用“妙招”
让健康生活可感、可触、可及
睡眠障碍已成为威胁全民健康的“隐形杀手”,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建设睡眠门诊 ”纳入 2025 年民生服务重点工程 。本期节目特别设置“ 第二现场”,中国家庭报记者前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睡眠医学中心实地探访,邀请主治医师李红岩介绍了中医里的安神助眠实用技巧。
李红岩首先介绍了几个能够安神助眠的重要穴位 。安眠穴位于耳后,取穴时从耳后翳风穴向后推至胸锁乳突肌停止部乳突下凹陷中,可用食指和中指并拢按揉30次。神门穴位于腕部,取穴时先将手掌自然伸直,沿无名指和小指之间的指缝向手腕方向延伸,找到手腕与手掌连接处的凹陷位置,可用拇指轻轻按揉30次。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取穴时伸直手臂微微弯曲手腕,让两根肌腱明显凸起,沿着手腕掌侧最明显的横纹向上量取三指宽度,找到两根肌腱中央的凹陷处,可用拇指按揉30次。太冲穴位于足部,取穴时沿着大脚趾和第二脚趾之间的皮肤纹路向脚背方向移动,大约在脚趾分叉处往上两横指宽的位置,找到明显凹陷处,用拇指缓慢按揉30次。
图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睡眠医学中心 主治医师李红岩
穴位按摩结束后,可再做摩腹和腹式呼吸。双手相互摩擦,直到双手感觉温暖,将双手放在腹部,掌心向下,覆盖在肚脐周围。男性可以将右手放在左手上面,女性将左手放在右手上面。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按压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按摩30至50圈 。之后,将手放在肚脐上,开始腹式呼吸 。 用鼻子吸气,让空气进入腹部,手放在腹部,感受腹部随着吸气而膨胀;用嘴巴缓慢地呼气,让腹部随着呼气而收缩,尽量将空气完全呼出。吸气和呼气的时长比控制在1:2为佳。
在前期,主办方还通过中国家庭报官微平台收集了关于睡眠和心理的相关问题,请专家现场解答。“工作经常三班倒 ,总是失眠,怎么办才好?”“爸爸睡觉打呼噜,偶尔会憋醒,而且还磨牙,需要治疗吗?”“小朋友玩手机游戏、刷视频上瘾,怎么引导他?”“什么是正面养育?”“总是忍不住冲孩子发火,事后又后悔,怎么才能控制好情绪?”“女儿马上高三了,感觉她好像给自己的压力有点大,我能怎么帮她?”……专家科学严谨、 实操性强的建议让网友受益匪浅,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常态化开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2025年度“好家风·健康行 ”家庭健康主题推 进活动系列微直播,后续还将围绕“健康体重 ”“中医药健康促进”等热点话题推出专题节目,引导广大家庭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和健康获得感。
来源:中国家庭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