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看杂志,金发碧眼才叫洋气;长大点开直播,十级美颜把鼻梁拉到断。
刷手机刷到一条高赞留言:“终于不用再染黄头发装混血了。”
短短十个字,点赞十万。
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大家早就在悄悄“卸妆”。
过去朋友圈一水儿的欧式大双、高鼻梁滤镜。
现在点开小红书,黑发、单眼皮、小方脸也能冲上热门。
评论区不再刷“好像洋娃娃”,而是“这张脸有故事”。
风向变了,变得不声不响,却结结实实。
很多人以为“美”是进口货。
小时候看杂志,金发碧眼才叫洋气;长大点开直播,十级美颜把鼻梁拉到断。
于是攒钱、打针、换发色,折腾一圈,发现镜子里的人越来越陌生。
后来出国玩,外国朋友指着黑头发说“cool”,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嫌丑的,正是别人眼里的特色。
黑发、黑眼、暖黄皮,像一张没调过色的底片。
它可能不够锋利,却足够真实。
有人把这种真实叫“单调”,可单调里藏着大片留白,耐看,也耐老。
不像流行色,一季就过时。
社交媒体把镜头交到每个人手里。
滤镜一关,毛孔、雀斑、单眼皮全在。
点赞却越来越多,因为大家终于认出:这不是谁的模板,这就是“我”。
当“我”被看见,自信就长出来了,不用靠谁盖章。
说到底,祛魅不是否定别人,只是不再跪着看。
西方有立体的骨相,东方也有含蓄的线条;有人喜欢小麦色,有人偏爱冷白皮。
世界本来就不是单选题,非要选边站,才最无聊。
下次再听到“亚洲人单调”,可以笑一笑。
单调不是匮乏,是底色。
把底色守住了,再往上添什么颜色,都干净、都高级。
来源:海边捉蟹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