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沈阳的社区巷陌、乡村集市和政务大厅,总有一抹鲜艳的“志愿红”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消防志愿者,虽然不穿制服,却构筑起基层消防的第一道防线;虽然不是专业消防员,却成为守护万家灯火的“前沿哨兵”。从发放宣传手册到实战演练教学,从楼道清理到隐
在沈阳的社区巷陌、乡村集市和政务大厅,总有一抹鲜艳的“志愿红”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消防志愿者,虽然不穿制服,却构筑起基层消防的第一道防线;虽然不是专业消防员,却成为守护万家灯火的“前沿哨兵”。从发放宣传手册到实战演练教学,从楼道清理到隐患“随手拍”,他们通过日益扎实的志愿服务,正逐步成为这座城市消防安全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民间力量。
随手拍+即时改他们是安全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在辽中区蒲安社区,一支由外卖骑手、快递小哥与老党员组成的“移动哨兵”志愿队正活跃在大街小巷。日前,骑手小张在送餐时发现某楼道堆放纸箱,他立即拍照上传至“蒲安共治”微信群。仅15分钟,社区网格员就完成了清理,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令人赞叹。
这种分类培训、因材施教的模式,既尊重不同群体的职业特性,又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使志愿服务不再是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形成了有机协同、高效运作的治理共同体,充分实现了消防救援大队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中的专业引领作用。
铁西区消防救援大队的志愿者队伍穿梭于药店、便利店、居民楼,逐一检查灭火器压力是否正常、喷管是否完好,耐心提醒商户注意用电安全、清理易燃杂物。一位居民感慨:“以前楼道堆得慌,现在清理得干干净净,走起来安心多了。”
这些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展现出消防救援部门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思维——不再是单向的“管理”,而是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网络。
铁西大队志愿者队伍的“定点排查”与辽中大队志愿者队伍的“移动巡查”相辅相成,既体现了专业化指导下的精准施策,又形成了群防群治的消防安全防护网,让消防安全治理真正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耐心讲+领着做 他们是知识的“播种者”和“引路人”
农村地区一直是消防安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这个夏天,在各地消防救援大队的有力组织和专业培训下,消防志愿队伍多次深入乡村,开展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赶集式”消防宣传活动。
而在沈北新区的消防宣传进农村活动中,来自北软航空分团的志愿者在沈北新区消防救援大队的专业指导下,带领群众钻逃生帐篷、学灭火器操作、传阅宣传单页,真正让消防知识“留下来”。
“这种‘农村赶集式’宣传是对短板的精准发力,”沈北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我们前期的系统培训,志愿者们不仅弥补了基层监管人手的不足,更激活了‘全民消防’的一池春水。”
这种“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志愿服务模式展现出独特优势:一方面,经过专业培训的本地志愿者熟悉农村实际情况,能用乡音乡情传递安全知识,大大提高了宣传的接受度;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构建了“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让消防安全知识在乡亲们口口相传中真正落地生根。大队的组织引领与志愿者的积极参与相得益彰,既体现了消防部门的专业优势,又发挥了志愿者的主体作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消防安全新格局。
联部门+进社区他们是共治的“联络员”与“生力军”
在苏家屯区政务服务中心,消防志愿者向办事群众发放《楼道安全禁令》《电动车安全指南》等实用资料,并现场演示火灾逃生技巧——“选择安全路线、千万不要乘坐电梯逃生”,这些细节讲解让居民真正听得进、学得会。
在于洪区,消防志愿者联合各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及相关工作负责人将“消防安全课堂”设置在居民家门口直接开讲,助力传授消防安全。
沈北新区的志愿者则积极参与到区营商局、区消防大队、区公安分局、区社保分中心、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等部门组织的12345进社区惠民活动中,现场为居民宣传科普。
暑假期间,大东区沈阳市嘉颜益行公益事业服务中心的“邻里课堂 嘉颜益行公益行”活动走进了大东区万泉、东塔、长安等街道14个社区开展消防安全宣传。
从于洪区“消防安全课堂”进社区,到沈北新区“你呼我应 安全守护”12345进社区惠民活动,多部门联动、志愿者助力已成为标准配置。消防工作正从以往“部门单打”转向“全民共治”,从“被动处置”迈向“主动预防”,他们正在积极成为共治格局中的“关键拼图”。
一场场活动、一次次讲解、一处处整改,都在无声地推动城市消防安全治理格局的深化。志愿者就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让消防安全意识生根发芽,逐渐连接成片、蔚然成林。
文字/张瀚 编辑/孙钰
校对/吴启川 审核/高超
投稿邮箱:syxfxck@163.com
在沈阳的社区巷陌、乡村集市和政务大厅,总有一抹鲜艳的“志愿红”格外引人注目。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