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嘉善县城向北行驶20分钟,便来到了干窑镇范东村,景色也由市井繁华一路转换到了田园风格,而到达终点后,一个极具工业感的庞大仓库映入眼帘,这就是“窑望丰赢” 农事服务中心机库。
从嘉善县城向北行驶20分钟,便来到了干窑镇范东村,景色也由市井繁华一路转换到了田园风格,而到达终点后,一个极具工业感的庞大仓库映入眼帘,这就是“窑望丰赢” 农事服务中心机库。
走进其中,14 台插秧机、12 台拖拉机、2台收割机各自排列整齐,技术人员毛佳昊正弯腰检查收割机的履带,“再过两个月,这些‘铁伙计’就要去江苏吴江、上海青浦收割水稻了,现在得把状态调到最好。”
这样跨省奔波的农事服务,在几年前还是难以想象的 “新鲜事”。“以前没成立专业服务组织时,农户想找农机得‘碰运气’。” 嘉善窑望丰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其伟回忆,彼时青吴嘉三地边界的农业服务如同 “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嘉善本地的农机户多是 “单兵作战”,有人只备一台拖拉机,有人仅守着一架无人机,服务能力有限。“赶上农忙,农机户接了几百亩地的活,再有人找就只能婉拒;农户要完成耕、种、管、收,有时得联系三四家不同的服务主体,既费时间又难协调。” 而吴江、青浦的种粮大户,同样面临类似困境:农忙时农机 “一位难求”,零散的服务组织难以满足规模化种植需求。
打破这道 “边界” 的,是一次 “抱团创新”。2023年,范东村联合新星、黎明、范泾等7个村成立“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通过整合47个种粮主体、28个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拓展了粮食烘干加工、农资配送、农产品营销等农事服务功能,实现了区域农业的协同发展。今年,“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发展版图再度扩张,新增长生村和长丰村,形成9村组团发展的强大合力。这个集育种育苗、耕收服务、粮食烘干加工、农资配送于一体的 “农业管家”,不仅解决了本地 “谁来种田” 的难题,更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意外打开了跨省服务的大门。
“最开始是吴江的种粮大户主动找过来的。” 梅其伟笑着说,2024 年,吴江一位大户因自家缺乏农机,通过嘉善县农业部门联系到中心,询问能否跨省提供服务。“当时我们自己也忙,但想着这事儿能帮到邻居,还能探索新路子,就接下了。” 那次服务后,中心团队专程去吴江回访,在金黄的稻田里,对方给出了最大的肯定:“明年还找你们!”
这句认可,成了中心跨省服务的 “通行证”。此后,青浦的种粮大户也陆续找上门,中心的 “服务地图” 逐渐覆盖长三角三地。今年 6、7 月水稻耕种旺季,毛佳昊和同事们每天清晨5点出发,6点准时抵达吴江或青浦的田间,避开正午高温,一直忙到傍晚。“设备留在当地,我们人每天往返,虽然累,但看着成片的秧苗插得整整齐齐,特别自豪。” 毛佳昊说,中心的插秧机两人配合一天能完成 60 亩作业,效率是人力的 100 倍,这让三地农户都赞不绝口。
如今,“窑望丰赢” 的服务已实现粮食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全覆盖,生产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 35% 以上。截至目前,中心累计耕作长三角区域农田达3万亩,其中吴江1000多亩、青浦约 500 亩,从零散服务的 “有界” 困境,走向了资源共享的 “无界” 新局。
“11 月中旬,我们又要去吴江、青浦帮农户收割水稻、播种小麦了。” 站在机库前,毛佳昊望着远处的田野,眼里满是期待。在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里,这些穿梭于三省边界的农机,正把 “田埂上的协同” 越走越宽,让 “无界” 的丰收故事,在更多田野上续写。
编辑:陈立平
来源:杭州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