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政坛贪腐案:11人涉810亿,人力副部长当庭痛哭,求总统赦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15:08 1

摘要: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一个安静的上午,印尼肃贪委员会的突袭行动像一颗石子砸向平静湖面。11名官员和企业高管被带走,810亿印尼盾的巨款贪污案就这样炸开。有意思的是,这次被捕的最大鱼,正是人力部副部长伊曼纽尔。

他在镜头前低头啜泣,向新总统普拉博沃公开认错,希望赦免。这一幕当场直播,整个印尼炸开锅,街头巷尾都聊起“副部长哭了”的故事。谁能想到,归根到底,就是一张官方认证:K3安全证。

2019年,伊曼纽尔还只是普通官员。到了2021年,他成了K3认证的总协调人。印尼企业只要雇人超过100或者做建筑、采矿,必须拿到K3才能营业。

正常收费只有27万5000印尼盾,但事实是,谁要想拿到证书,得乖乖交出600万印尼盾。认证公司被几个人私有化,申请人被层层狮口拿捏。

每多交一笔,副部长的钱袋就鼓一圈——塞托的记者会上连数据都摆出来,光是伊尔维安这个中层首脑,三年进账690亿印尼盾,豪车十八辆,地产滚滚,咨询公司股份三家。这不是玩笑,是全民直播的体制剧。

怎么收的钱?强制付费。如果申请企业不掏钱,就卡你流程,要么拖延要么干脆不批。从2019年到2024年,一套严密体系运行,认证行业变成了只许花钱、不许讲理的灰色地带。谁敢不交?等着失业吧。

而且这些钱不是纸面上的“回扣”,而是活生生的硬收费。印尼警方后来用敲诈勒索罪而非贿赂罪起诉,逻辑清楚:“你明明合规,但必须交钱才能过关。”让人联想到明朝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万历年间钦差进城,谁有生意谁买平安。不啻豺狼,搏人而食之。只不过这回,猎物是项目审批,吃相更现代。

有件细思极恐的事,副部长的财富三年翻了差不多四倍。正式接任后两个月,他就收下三十亿和一辆杜卡迪。监管体系里,K3原本是为安全设立的门槛,现在成了权力寻租的提款机。

收费定价权高度集中,独立第三方被私有化,整个认证变成“谁批谁收”,等于明码标价售卖安全许可。打个比方,这种操作跟东汉末年卖官鬻爵如出一辙:灵帝朝廷直接标价,官员“买官”入职后疯狂敛财,形成恶性循环,大厦将倾。

这一轮调查,不光查出11名嫌犯,有4个政府官员、5个企业高管,还有2个中间人。8月22号,肃贪委主席塞托在记者会上定性,幕后“总导演”伊尔维安直接兼任认证公司股东,严重违反独立程序。

巧的是,这份认证灰市已经成为印尼工业、建筑安全的最大漏洞——企业怕高价,转而逃避正规认证,导致安全标准成为一纸空文。表面安全,实则破罐破摔。

普拉博沃总统上台才区区半年,这案子就砸到内阁头上。政令发出,副部长即被开除,整个政府一片哗然。

此案不是简单的官员个人道德滑坡,而是印尼政治体制的压力测试。权力更迭未能立刻带来清廉,新政府的反腐承诺首遇系统性贪腐势力。

反腐司法还是被高官赦免的特权折磨,法治威慑和个人命运全写在人力部会议室的地板上。你细品,这么大的案,外资企业不是来支持,而是静观其变,观望周期拉长,投资信心削弱。

从去年十月总统上任说起,普拉博沃连续高呼“零容忍腐败”,没想到第一个大案就是亲自签署“拒绝赦免”的政令,警告整个内阁。

这里不再是单纯处理回扣、贿赂的问题了,K3已经变成制度性“障碍收费”,反映的是监管体系的设计缺陷。制度赋予一小撮人审批决定权,缺乏信息公开、权力分散,诱发一轮“强制交易型腐败”——企业无论多合规,最终只看一张批文,只能交钱买个安心。

法律专家们出来提醒,案件用的是《反腐败法》关于敲诈勒索的条文而不是贿赂。这种转变说明,印尼腐败形式已经进化:不是等着企业送钱,而是官员主动设障,所有人都得“被交易”。

法国18世纪包税制,同样是官员承包后随心涨价,层层盘剥拖垮国家。如今信息化可是有解——业界呼吁“区块链、第三方平台”全流程监督,但真正推广起来,也还得看政治风向。

企业合规成本暴增,正规流程变成买卖,安全认证失去信用,老百姓其实是最无力的受害者。谁能保证施工工地不出事故?

谁能保证工人进厂不是拿命换工作?真要说制度漏洞,明代矿监税使、大清鸦片专卖局、法国包税商,历史上都一遍遍翻车,但人们总以为新时代可以自我进化。

我的感受是:人还是那拨人,惯性和利益才是不变的东西。

仔细想,印尼这场风暴其实是对所有新兴市场的敲打。第一,腐败总是跟着审批权扎堆的地方跑,谁控制流程,谁定价格。第二,靠大案给老百姓“交代”容易,真要修正体制却艰难。要是反腐还停留在抓几个官员、开除一纸政令,也许三年后又是新名字。“买官-审核-再卖官”,历史路径一旦复现,什么数字化、平台化都成了口号。

最后我得说一句:体制的漏洞,从来不是外挂,也不是一场痛哭就能洗掉的。没人在乎副部长到底流下了多少眼泪,他们更在乎下一个认证费单会不会再被抬高二十倍。

来源:力熊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