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数字背后,是宏观经济持续不确定性对白酒核心消费场景(商务宴请、宴席、礼赠)的沉重打击。珍酒李渡也坦言,为“确保长期稳定发展”,已主动“调整节奏、放缓增速”,并“积极为市场纾困”。说白了,就是增长踩了急刹车,日子不好过。
8月22日晚,珍酒李渡(6979.HK)发布2025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24.9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6.13亿元。
这数字背后,是宏观经济持续不确定性对白酒核心消费场景(商务宴请、宴席、礼赠)的沉重打击。珍酒李渡也坦言,为“确保长期稳定发展”,已主动“调整节奏、放缓增速”,并“积极为市场纾困”。说白了,就是增长踩了急刹车,日子不好过。
01
行业“寒冬”
没有企业能独善其身
当下行业深陷泥潭:政策调整、消费结构分化、存量厮杀,需求减少、价格下行、场景弱化、库存高企。
珍酒李渡的半年报,不过是这场寒冬的又一个注脚。洋河、水井坊、酒鬼酒、顺鑫农业、口子窖、金种子酒等A股酒企,早已“哀鸿遍野”,披露的上半年业绩大幅下滑。
行业过去的持续高增已成幻影。在如此的环境下,任何短期的激进扩张都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危险。酒企的较量,早已从比拼速度,转向了残酷的耐力赛、战略定力与节奏把控的生死局——这才是所谓“长期主义者”的试金石。
在这个背景下审视珍酒李渡:当同体量或更大体量的对手纷纷下滑,其业绩在一段时间内能“相对稳定”,确实反映出其市场“基本盘”的韧性和适应性。
但请注意,这份韧性在2025年上半年也被迫“阶段性调整”了。
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在珍酒业绩预告后给出“增持”评级,其研报直言:上半年是珍酒李渡的触底阶段,经营压力或将贯穿下半年。复苏?或许要等到四季度甚至2026年,还得看去年同期的低基数能否帮上忙。
再来看贵州酱酒的同行,贵州茅台已经在年报明确了降速,而习酒更是在常规的ESG报告中都不公开任何业绩数据了,也不言相关同比数据。不言自明,行业“寒冬”,无人幸免。
02
逆周期布局
珍酒李渡的“攻守辩证法”是豪赌还是真章
在名酒观察看来,寒冬的意义从来不是淘汰,而是为下一个繁荣周期筛选真正的领跑者。行业调整也不是衰退,而是从“泡沫繁荣”向“价值回归”的必然过渡。
当前的行业“寒冬”,许多品牌选择收缩战线、保守过冬,珍酒李渡选择了出击,作为行业经历过多轮周期的珍酒李渡董事长吴向东知道,进攻有时候是最好的防守。
从6月推出的大珍作为起点,珍酒李渡将调整期视为“模式迭代窗口期”,打出了一套“攻守辩证法”。
矛(攻): 面对高端价格带崩塌、消费者信心溃散的烂摊子,珍酒李渡祭出大珍·珍酒——以600元价位提供“对标3000元品质”的体验。
本质是试图用超高质价比,去填补因价格泡沫破裂留下的市场真空。效果如何?消费者是否买账这“降维打击”的叙事?尚需市场残酷检验。
同时,近期推出的“牛市啤酒”,打破品类认知边界,切入年轻新消费和即饮场景,进一步拓宽进攻维度,实现“白酒+啤酒”双赛道协同发力。
盾(守): 针对渠道库存高企、流通淤塞的行业痼疾,珍酒李渡搞起“万商联盟创富论坛”,意图重构厂商关系,打造“经销商-消费者”直链。目标很明确:修复被压货和价格倒挂摧毁的渠道信用体系,试图筑起更稳固的防线。能否真正解决渠道积弊,打破传统压货魔咒?同样是个问号。
不过,纵观珍酒李渡的逆周期布局,其战略本质非常清晰且呈现为双轮驱动。一方面,是以大珍为代表的超高质价比产品,以及“牛市啤酒”的跨界出击作为矛头,主动出击,强势抢夺因市场调整而释放的存量份额,这是积极的“攻”。
另一方面,是以“万商联盟”直链模式和“极致质价比”定位为核心,重构渠道利益格局,重塑消费者价值认知,修复行业信用生态,这是深层次的“守”。
在名酒观察看来,珍酒李渡这份“攻守兼备”的布局,本质上是一场将行业系统性危机转化为自身模式升级的豪赌。其上半年的业绩波动,恰是行业共震下的阶段性阵痛。
在绝大多数同行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时,珍酒李渡展现出的抗压能力和变革姿态,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这份在逆势中“折腾”的锐气,或许是优质酒企穿越周期所必需的。但“优质”的成色,最终要靠真金白银的持续业绩和市场份额来证明,而非漂亮的战略口号。 寒冬未过,珍酒李渡的“攻守辩证法”是通向春天的钥匙,还是另一场消耗?时间会给出最清晰的答案。
来源:名酒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