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烽火淬炼英雄志,红色基因铸城魂——追寻高邮战役的红色记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15:18 1

摘要:80年后,高邮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农业增效、文旅融合、交通飞跃和民生提质,实现从贫困县城到全国百强县的历史性跨越,以红色精神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80年前,高邮战役胜利,华中解放区最后一个日伪据点被一举肃清,“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战役精神从此深植于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80年后,高邮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农业增效、文旅融合、交通飞跃和民生提质,实现从贫困县城到全国百强县的历史性跨越,以红色精神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烽火印记

英勇抗敌的峥嵘岁月

高邮战役战斗英雄及模范工作者合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在苏中运河畔的高邮城,盘踞在此的日伪军却仍受国民党顽固派指使,拒绝向新四军投降。这座城,一时成了扎在华中解放区南线的一颗“毒钉”——城内龟缩着日军1100多人、伪军5000多人,他们凭借坚固工事,企图负隅顽抗。

高邮,坐落于苏中运河线中部,南通扬州,北接两淮,西临运河与高邮湖,东、北、南三面均为水网地带,唯倚一条运河大堤公路南北贯通,易守难攻,素有“运河大门的铁锁”之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和国民党“借刀杀人”的阴谋,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果断拍板:集中15个团,打一场漂亮的高邮攻坚战!

“整个战役分两步走:先收复邵伯、扫清外围,把高邮围成铁桶;再发起总攻,全歼守敌!”高邮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张雪莹说,当时军令一下,战士们从两淮疾速南下,迅速完成集结。

1945年12月19日晚7时,新四军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广阔战线上同时发起猛攻。不到一天,高邮城外据点几乎全部拿下——只剩东门那座巍然矗立的净土寺塔,仍在敌军手中。

为什么这座古塔这么难打?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讲解员韦玮解释:“这塔位置太关键——正卡在城门外,塔高47.46米,是全城制高点。日军把它变成了瞭望塔和火力点。”原新四军八纵68团参谋邢继刚生前回忆过当时的情况:“我们用湿棉被裹着方桌做的‘土坦克’当掩护,越过开阔地带,一步步逼近净土寺塔,切断塔内和高邮城之间的供给,还用炮轰。最终,塔内的敌人投降了。”直到今天,塔身上那些深深的弹痕,还在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激战。

肃清外围后,新四军双管齐下:一边紧锣密鼓准备攻城,一边发起“心理战”。他们用话筒喊话、循环播放日本乡愁歌曲、挂起劝降标语……

12月25日晚,冷雨淅沥。突然,三枚绿色信号弹撕裂夜幕——总攻开始!

“总攻时,以猛烈炮火轰击位于城东的日军司令部,并以一部佯攻城东门,造成敌人错觉,牵制日军主力。”“第68团首先以云梯登城突破南门。接着,第64团第3连也从城西北角登上城垣。”……《新四军战史》这样记载。

各攻击部队突进城内,新四军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一间房、一条街地逐次争夺,最终把残余日军死死压进“洪部”大院。眼看山穷水尽,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崎大佐只得低头投降。

12月26日凌晨,岩崎将日军花名册和军械清册呈交给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高邮,迎来曙光!“一向不爱张扬的粟裕司令员,就挤在战士中间,微笑着看完受降全程,然后悄悄离开。”韦玮说。

至12月29日,高邮战役大获全胜,累计歼灭日军1200余人、伪军8000余人。这场战役,不仅拔除了华中日伪最后一个据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利用日伪、抢夺地盘”的阴谋,更让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

薪火相传

跨越时代的精神传承

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展厅中复原的受降仪式场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苏皖边区政府南边的高邮城内,日伪军仍在负隅顽抗……”这段时间,韦玮每天都要向参观者细致讲解。

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2015年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走进125米长的抗战甬道,锈红色墙面刻满14年烽火岁月;AR互动装置前,游客伸手轻触“音符”,《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旋律瞬间响彻耳畔。“高邮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解放,更是一种精神的奠基。‘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战役精神,已经融入高邮的城市血脉。”旧址相关负责人说,开馆至今,这里已接待参观者超百万人次。

高邮,这座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通过多元化、创新性方式,让革命精神传下去。

高邮开设中小学“红色课堂”,组织学生参观战役遗址、聆听老兵故事;打造“邮理响”文化品牌,将红色文化融入艺术演出、节目编排。

与此同时,红色基因正为高邮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文旅融合方面,高邮打造了以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为核心、周边乡镇红色景点相结合的红色旅游专线。

在产业升级方面,高邮形成了“511”产业体系。“学习先烈攻坚克难的精神,我们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天祥电气负责人王立祥说。这种敢闯敢拼的劲头,让高邮的智慧照明、新能源产业抢占先机。

高邮市新四军研究会负责人认为:“高邮战役精神的核心是为民情怀和奋斗精神。在新时代,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彰显了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

“我们将继续深挖高邮红色资源内涵,把先辈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发扬光大,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努力将高邮锻造成未来扬州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高邮市委书记田醒民表示。

时代新篇

红色土地的创新发展

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

80年悠悠岁月,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位于里下河腹地的高邮从昔日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城,一步步成长为产业兴旺、农业特色鲜明、文旅魅力独具、民生幸福洋溢的经济强市。

走进高邮经济开发区,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这里崛起的光储充产业,已成为长三角绿色能源产业的一个标杆。“我们专注研发,产品不断更新迭代,受到市场认可,年产值超10亿元。”航天锂电科技负责人介绍。

清晨的高邮湖畔,鸭农们正在捡拾青壳鸭蛋。这些蛋经过传统工艺腌制,成为驰名中外的红心咸鸭蛋。“这两年我们创新推出低盐咸鸭蛋、卤味鸭蛋等新品,线上销售额不断攀升。”高邮鸭集团食品加工公司负责人殷恒兵介绍。目前,高邮鸭业已形成从育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亿元。

每逢周末,高邮古城游人如织。盂城驿景区内,明清时期的驿站建筑保存完好,静静诉说着“邮文化”的千年传承。运河堤岸上,三朝运河故道并行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当地打造了“一城一湖两河三堤”的旅游格局,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1%。

曾经饱经战火摧残的净土寺塔,周边建起了广场。白天,老人们带着孩子来这里嬉戏玩耍;晚上,华灯流彩,附近的居民来到这里,和着欢快的曲子翩翩起舞……这座千年古城处处洋溢着幸福生活的温暖气息。

从历史烽火中走来,高邮正以“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并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扬州大学口述史团队:

10年接力,为了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华甜 刘燃燃 徐延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超3500万同胞伤亡,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战胜日寇。一寸山河一寸血,百万青年百万兵。为了永不褪色的记忆,10年前,扬州大学口述史团队成立,为抗战老兵记录抗战口述史。10年接力,团队寻访全国15省、193个村庄、近300位抗战老兵,整理口述史料150多万字。

为什么要为老兵记录抗战口述史?因为他们是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从亲历战争到见证胜利,他们的人生串成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历史,但这个荣耀和沉默的群体正在老去。

2015年,扬州大学的韩宾伟同学发起“与时间赛跑——抗战老兵拯救之旅”行动,扬州大学口述史团队随之成立,团队奔赴高邮、宝应、仪征等地的12个乡镇、28个村庄,采访50多位抗战老兵,抢救老兵口述资料,建立江苏省首个民间抗日活证据库。“可能等到下一个10年,他们都将不在世上。我们只希望老兵无憾,我们无悔。”口述史团队首任团长韩宾伟说。没想到的是,10年间,扬州大学口述史团队六任团长接续使命,行程逾2万公里,跨越15省56个乡镇193个村庄,完成273位平均年龄90岁以上抗战老兵的口述史记录,留存超3000小时珍贵影像。

抗战老兵姜忠磊说:“战斗打响了,就要往前冲!我们怕牺牲,但更怕失败!想尽办法也要打进城去,消灭敌人!”

抗战老兵李元才回忆:“我们的同志真无畏啊!反冲锋被打倒了,喊着‘妈妈!妈妈!’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抗战老兵的讲述让牺牲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留在身体里的弹片和残缺的身体;战争不再只是影视剧里炮火纷飞的演绎,而是他们经历的搏杀、胜利与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认为,做抗战口述采集不仅为国家留下了红色记忆,对采集者本人来说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来源:新乡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