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苗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手段,天花因疫苗绝迹、麻疹靠疫苗可控,但结核病这一“古老瘟疫”却始终受困于疫苗瓶颈。如今,这一局面迎来关键转折——2025年8月23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冻干结核病mRNA疫苗,其临床试验申请正式获国
疫苗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手段,天花因疫苗绝迹、麻疹靠疫苗可控,但结核病这一“古老瘟疫”却始终受困于疫苗瓶颈。如今,这一局面迎来关键转折——2025年8月23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冻干结核病mRNA疫苗,其临床试验申请正式获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标志着我国在结核病防控领域迈出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结核病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至今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其防控长期面临“疫情严峻”与“疫苗乏力”的双重困境。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全球约四分之一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这些潜伏感染者中约5%~10%会在终身某个阶段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全球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超千万例,死亡人数超百万例,结核病仍是全球单一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之一。目前全球唯一获批使用的结核病疫苗是卡介苗(BCG),但其保护效果存在明显短板,仅能有效预防婴幼儿重症结核病,对青少年和成年人这一结核病主要传播群体的保护效果不佳,研发新型疫苗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亟待突破的难题。
作为国内结核病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一直致力于结核病创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在结核病多个产品管线进行了周密布局,其中团队疫苗领域研发负责人逄宇带领科研人员历经6年攻坚,最终成功研制出这款冻干结核病mRNA疫苗。研发过程中,团队聚焦结核病疫苗研发,深耕mRNA疫苗赛道,建立了新型抗原筛选体系,通过系统严谨的评估,从结核分枝杆菌不同代谢周期的20余个候选抗原里,最终确定3种优势保护抗原组合。临床前动物免疫原性试验与攻毒实验证实,这款新型mRNA疫苗保护效力较卡介苗提升近20倍,在后续进行的早期临床研究中,该疫苗也表现出较好的免疫原性,为产品的临床注册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该疫苗临床试验申请,标志着疫苗正式计划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受理后,研发团队将按照CDE批准的临床试验方案推进相关研究,前期临床前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以及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资料通过初步审核,证明疫苗具备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基本条件,为后续人体试验扫清合规障碍,也为疫苗未来上市应用铺路。
尽管临床申请获受理是重要里程碑,但研发团队并未停下脚步。后续,团队将围绕免疫策略、给药途径等深化研究,持续优化疫苗实用性与普适性。若顺利上市,这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有望覆盖我国超3亿结核潜伏感染者,弥补卡介苗短板,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更将为全球实现“2035年终止结核病目标”贡献“中国方案”,为全球结核病防控事业注入新动力。
来源:火鸟与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