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丨地方领导谈气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5:41 1

摘要:在八桂大地上,柳州是一座有着鲜明特质的城市。作为广西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柳州以生态宜居著称,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百里柳江、百里画廊”是城市名片。然而,这座城市也面临着严峻的自然挑战:河网密布,北部山区是广西暴雨中心之一,系国家重点防洪城市。

陈文敏

在八桂大地上,柳州是一座有着鲜明特质的城市。作为广西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柳州以生态宜居著称,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百里柳江、百里画廊”是城市名片。然而,这座城市也面临着严峻的自然挑战:河网密布,北部山区是广西暴雨中心之一,系国家重点防洪城市。

当防灾减灾成为时代考题,破解难题的关键之一在于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为此,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紧扣“大科普”时代特征,以校园为沃土、青少年为主角,推动气象科普从单一课堂向体系化、多维化、实践化转型。

坚持统筹联动,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确保科普工作“有位有为”。柳州市委、市政府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局,出台《柳州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气象科普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柳州是广西首个中小学生气象科学课程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市委改革办将试点工作列入专项督办,推动科普从软性要求向硬性约束转变。

构筑平台矩阵,实现科普资源“聚沙成塔”。投入专项资金建成广西首座天文气象馆,接待访客超80万人次。以此为核心阵地,联合市内14家优秀科普场馆成立柳州科普联盟,达成资源共享。同时,健全气象专家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机制,把专业科技资源引入基础教育一线。

聚焦关键群体,带动科学防灾“全民普及”。柳州牢牢把握“抓关键少数、带绝大多数”的原则,一方面,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市委党校干部培训必修课,提升决策者风险防范意识与决策水平。另一方面,以中小学生为切入点,发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应,将防灾知识普及至全社会各个层面。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科普吸引力与实效性

运用数字技术,创新科普传播形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AR科普馆、气象科普数字人“靖靖”、“天气记忆AI助手”等数字化产品,拓展科普教育时空维度。

融合地方文化,丰富科普内容内涵。注重挖掘融入本地优秀文化元素,将气象知识与广西山歌、柳州螺蛳粉、紫荆花等文化符号结合,创作5部科普著作,设计60余项插画、课件、动画等创意作品,通过文化符号的融入,增强公众对气象知识的理解。

建立转化机制,保障科普内容科学性。依托广西首个市级暴雨重点实验室,建立科研与科普双向转化长效机制,培育出“云朵朵风阵阵”科普品牌,获广西气象部门首个科普类广西科技进步奖,并通过全国校园科普资源库、广西“农家书屋”等,覆盖广西7000多个行政村,惠及500万余人。

坚持模式创新,激发青少年主体作用

组建“气象科普少年团”,实现角色从“听”到“讲”的转变。在全市范围内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气象科普少年团”,由学生担任科普场馆的讲解员,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气象知识的宣传和讲解,有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传播。

打造全链条实践基地,实现学习从“知”到“行”的跨越。指导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设“气象站—气象台—播报站”等校园综合实践基地,学生全流程参与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天气会商和模拟预报,将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有机融合。

成立“气象戏剧社”,实现知识从“记”到“用”的升华。创新性地将戏剧艺术与科普教育结合,学生自主创排演绎的科普剧《“龙舟水”避险记》在全国气象宣传工作会议上广受好评,更在今年7月向来访的发展中国家气象官员进行展示,成为文化交流的独特桥梁。

下一步,柳州将认真落实中国气象局“打造气象科普进校园精品样板”的工作要求,持续发挥“人工智能+气象科普”的优势,做精做细中小学生气象科学课程体系,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柳州智慧”和“柳州方案”。

来源:中国气象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