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触摸千年漆艺的文化之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6:22 1

摘要:8月16日上午,廊坊博物馆青少年体验中心座无虚席,“燕京八绝”大讲堂八月专场如期开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穆祥勇,以“穿越千年的咏叹——金漆镶嵌”为主题,用生动的讲述、珍贵的实物展示和深入浅出的解析,带领现场观众开启了一场触

“燕京八绝”大讲堂聚焦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一场触摸千年漆艺的文化之旅

现场小观众欣赏金漆镶嵌作品。

8月16日上午,廊坊博物馆青少年体验中心座无虚席,“燕京八绝”大讲堂八月专场如期开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穆祥勇,以“穿越千年的咏叹——金漆镶嵌”为主题,用生动的讲述、珍贵的实物展示和深入浅出的解析,带领现场观众开启了一场触摸千年漆艺的文化之旅。

金漆镶嵌的“前世今生”

“提起金漆镶嵌,很多人会想到故宫里的雕梁画栋、皇家漆器,其实它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穆祥勇指着投影幕布上的明代《髹饰录》书影,讲述金漆镶嵌的历史脉络。

“明代古籍里称它为‘金髹’,是漆与金的完美结合。描金、贴金、戗金这些技法,早在千年前就被我们的祖先玩到了极致。”穆祥勇解释,金漆镶嵌并非单一工艺,而是“金漆”与“镶嵌”的融合,涵盖彩绘、雕填、刻灰等十余种技法,“你看这件清代的百宝嵌漆屏(投影展示),宝石、贝壳在漆胎上拼出山水纹样,灯光下流光溢彩,这就是古人的‘高级定制’。”

谈及金漆镶嵌在廊坊的传承,穆祥勇聊起20世纪70年代北京金漆镶嵌厂在大厂回族自治县建木器厂的往事,“我师父戴成祥是第一批工人,那时做的漆器专供外贸出口,把中国漆艺产品卖到全世界。”1995年木器厂改制后,师傅带领工人们创办呈祥古典家具厂,让这门技艺在民间扎下了根。

“我刚进厂时才十几岁,跟着师父学调漆、打磨、镶嵌,手上磨出茧子是常事。”穆祥勇举起双手,掌心和指尖的纹路里仿佛留着漆料痕迹,“当完成第一件作品,看到金箔在漆面上透出的温润光泽,那种成就感这辈子都忘不了。”

现场观众欣赏金漆镶嵌作品。

解密金漆镶嵌的“匠心密码”

“一件金漆镶嵌作品,要经过设计、制胎、髹漆、装饰四道工序,慢则半年,多则数年。”穆祥勇边说边展示带来的实物——一块未完成的木胎、一把髹漆毛刷、几片金箔和镶嵌用的彩石,现场演示核心步骤。

他拿起一块打磨光滑的木胎解释:“选材要用不易变形的老榆木、樟木,光处理木胎就要经过干燥、上腻子、打磨等十多道小工序,这是‘立骨’的关键。”说到髹漆,他特意强调“天然大漆”的珍贵,“这漆来自漆树,割开树皮才能取得,一斤好漆要费上百棵树的‘眼泪’,所以古人说‘百里千刀一斤漆’。”

让观众惊叹的是“装饰”环节。穆祥勇现场展示了一片贴金后的漆板,用指尖轻轻拂过表面,“贴金要用最薄的金箔,薄到能透光,手指一碰就碎,必须用竹镊子夹着贴,还要配合特殊的胶漆才能粘牢。”他指着一块雕填作品上的花纹,“这要用刻刀一点点雕出凹槽,再填入彩漆,磨平后再贴金,差一丝一毫就毁了。”

现场观众刘暮晨提问:“传统颜色大红大绿,会不会太厚重?”穆祥勇笑着点头,“这也是我年轻时琢磨的问题。”他展示了自己设计的浅色系漆盘,“我尝试在传统色里加少量矿物白调和,比如把大红色调得偏粉,既保留漆的温润,又适合现代家居,没想到很受年轻人喜欢。”

让千年漆艺“活”在当下

“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动,而是要让老手艺跟得上时代。”谈及非遗传承的困境与突破,穆祥勇的语气多了几分沉重,但更多的是坚定。他坦言,金漆镶嵌曾因工序复杂、耗时费料,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年轻人嫌苦嫌慢,愿意静下心学的太少了。”

为了让技艺延续,穆祥勇想了不少办法:返聘老工匠带徒、在职业学校开定向班、让青年职工参与设计创新。“我常对徒弟们说,光会模仿古人不行,得知道古人为什么这么做。”他以获奖作品《精雕梅兰竹菊挂屏》为例介绍:“传统挂屏多是对称纹样,我在构图里加了留白,借鉴了水墨画的意境,评委说这是‘有呼吸感的创新’。”

让人惊喜的是,他把金漆镶嵌从大型家具拓展到文创领域。“你看这个首饰盒,表面用了戗金技法画花鸟,里面加了绒布衬里,既实用又有艺术性。”穆祥勇展示着手机里的文创产品图片,“还有茶杯垫、书签,价格亲民,年轻人买回去用,也是在传播这门手艺。”

现场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听讲座,孩子指着展台上的漆艺屏风问:“这些花纹是机器做的吗?”穆祥勇蹲下身,握住孩子的小手放在屏风上:“你摸摸这凹凸的质感,机器做不出来,这是师傅们一针一线、一刀一刻‘长’出来的。”他笑着对家长说:“不怕孩子现在不懂,只要让他们知道‘这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手艺’,种子就种下了。”

指尖技艺里的文化自信

讲座接近尾声,穆祥勇带来了一件特殊的展品——他儿子穆鑫磊制作的漆艺小摆件。“这是他学了三年的作品,虽然还有瑕疵,但能看出用心了。我常对他说,做漆艺要耐得住寂寞,就像髹漆,要一遍遍刷、一遍遍磨,急不得。”

他现场播放了一段徒弟们工作的视频:老工匠在指导贴金,年轻人用电脑设计纹样,车间里既有传统的漆桶、刻刀,也有现代的干燥箱、打磨机。“老手艺要守正,新工具要会用,这才是传承的正道。”穆祥勇的声音带着力量,“金漆镶嵌不只是手艺,更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讲究天人合一,追求精益求精。”

讲座结束后,观众们围着穆祥勇久久不愿散去,有人请教漆艺保养知识,有人询问学习渠道,还有人拿着笔记本请他签名。一位白发老人握着他的手说:“听您讲完,才明白什么叫‘工匠精神’,这手艺可千万不能丢啊!”

穆祥勇答:“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看、愿意用,这千年的漆艺就永远有光彩。”

主办:廊坊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运营:廊坊日报社

编辑:张宏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