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何止七夕,更在朝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6:32 1

摘要:“自从天地分,天上有银河,牛郎与织女,隔岸唱悲歌,空中思且叹,心情久折磨,遥望何所见,滚滚是清波……但愿天长久,秋夕永恒多。”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来到了

古时候,中国人把日、月

与水、火、木、金、土五大星

合在一起,称之为“七曜”。

“七”因此代表一种时间的阶段性。

一周为七日,日子由此周而复始。

七夕,

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

正如我们的文化传承,

何止七夕,更在朝夕。

作为一个以“国粹”命名的公众号,

国粹君经常被读者问到: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复兴?

诸如此类的问题。

国粹君觉得:

其实很简单,【文化】两字看似宏观,

实则就是生活的提炼和总结。

说一个民族有没有文化,

就要观察国人的生活,看人们的言行举止。

今天的孩子,从小就报国学班,

学围棋,习书法,背诵《论语》和《三字经》……

但这不意味着文化传统所拥有的精神内涵,

就能够借此移植到他们的内心。

精神是什么?精神是历史事物

在现实世界中的反复记录与重演。

如同一个断了腿的人,

虽然可以安装假肢,但那毕竟只是假肢,

不能成为其真正的身体。

我们的文化似水,流动且富有生命力,

顺着水流之势,不管是服饰、饮食,

还是文化,都与我们的情感自然融合,

让历史与人文相互交融。

中华文化的魅力,留给我们今人的,

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化记忆,

更有饱满的精神能量。

正是这种传统融入生活,

才让中国成为一个诗意从容的民族。

以七夕为例,古人的七夕

反映着女性群体对心灵手巧、貌美聪慧

和生儿育女的期盼。

七月兰夜,华灯初上。

姑娘们衣香鬓影,描眉梳妆。

对月穿针,拜星祈愿。

穿针乞巧,浮针试巧,

兰夜斗巧,喜蛛应巧。

不同于今日只秀恩爱,

古人是更加追逐智巧。

他们在七夕晒书,晒衣,

陈瓜列果,月下焚香。

以花传情,以花朋志。

星空浩瀚,银河长贯,

萤火小扇,树下凉风。

醉话佳期,日暮不绝。

充满了中国式的诗意与浪漫。

而今天呢?七夕节日以农历纪年,

辛亥革命取消了农历纪年,

实行公历纪年,这使七夕节受到

强烈的冲击,面临被取消。

新文化运动的批判,

胡适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旗帜,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等一系列活动

强烈冲击传统节日。

致使传统的节日断代,传统习俗随之消亡。

2006年七夕被列入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传统节日并未消失,

但其蕴含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却已渐行渐远。

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的频繁

使西方情人节进入中国社会公众的视野。

或是出于盲目的崇洋思想,

也或是出于民族自尊心和文化安全意识,

中国人开始在本土文化中寻找

可以与之相匹配或是相抗衡的“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由于最与爱情主题相近而被选中。

西方情人节已让中国商家受益匪浅,

中国情人节同样带来商机。

烛光晚餐、鲜花美酒,

铺天盖地的商家活动,

带着浪漫粉红颜色的宣传氛围,

到处都是爱与商业的混合气味,

被过度消费的七夕,在时代的变迁下,

说不上好坏,但总觉得不伦不类,

少了点什么。

就像我们这几年呼声高举的传统文化复兴,

穿汉服拍照的人是多了,

国产品牌的传统元素是多了,

然后呢?我们的传统文化就真的复兴了?

显然不是,我们目前更多的还是停留在

浅表层的文化消费上。

在网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

新西兰中文 《先驱报》有一则刊文

《七夕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吗?》国粹君惊疑,

七夕节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

是的,也许你不知道,就在我们的邻国日本,

他们也有七夕节。

“自从天地分,天上有银河,牛郎与织女,隔岸唱悲歌,空中思且叹,心情久折磨,遥望何所见,滚滚是清波……但愿天长久,秋夕永恒多。”

这是日本著名歌人山上忆良所作的七夕歌,

一千多年过去了,时间像沧桑的游吟诗人,

让故事成了历史,又让历史成了传说。

显而易见,日本文化

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从古代起,日本就不断地派遣使者、学僧

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正如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

“日本文化是豆浆,中国文化就是

使它凝结成豆腐的盐卤。”

可悲的是,明明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却被他国更好的传承了下来。

七夕,甚至成为中国游客前往观光的节庆之一,

也为日本创造了不少旅游新高。

在七夕,日本人将自己的愿望在纸条上写好,

再折成鸟雀的形状穿在柳枝上。

年轻少女们会祈祷拥有一身好手艺。

这样的装饰被叫做挂“短册”。

穿的纸条多了,一串串远远望去,

就真有点儿喜鹊搭桥的味道。

此外,大人还会在自家院内摆上

精致的食物等充当贡品,

以此来祈祷牛郎织女星保有自家的小孩

在书法、缝纫等技艺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在庆典结束时,将贡品倒入河内,

使其随水飘走,

以象征着自己的心愿能走向远方,

被织女牛郎星看到。

中国的七夕节中的“牛郎织女”神话是个悲剧,

牛郎和织女被拆散,天地相隔,

一年只有在阴历七月七日靠喜鹊搭桥来相会。

但是,七夕节传到日本却经过改编,

成了一种面貌,少了离愁别离的悲惨色彩,

多了祈福喜庆的节日氛围:

据说牛郎织女被天帝撮合结婚后,

织女不思织布,牛郎懒于放牛,

被天帝知道后才惩罚他们分开,

只允许七月七日相会。

因此牛郎和织女都努力工作,

争取一年一次的相会。

日本人过节不是浮于形式,

许多地方举行七夕庆祝活动

都是市民自发参加的,

商业味道也不是很浓重。

他们穿上传统的服装表演歌舞,

且十分投入,令观光者、游客也称赞不已。

类似的还有日本家庭里未成年的女孩子,

每年三月三都要过女儿节。

这也是从中国学来的!

女儿节源自古代中国的上已节,

平安时代传到日本,

演变成日本的一个传统节日。

每年三月三的时候,有女孩的家庭,

都会在家中装饰女儿节人偶。

女儿节的人偶,是由家庭中的

女字辈代代相传的:

姥姥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

女儿长大变成母亲时,

又继续再传给自己的女儿。

这种饱含着美好的祈愿与祝福的代代相传,

便是爱的羁绊和亲情的纽带,

便是日文所说的“絆”。

日本的家庭如此,日本的企业也是一样。

“金刚组”——一家创业于公元578年的

日本建筑公司有“世界最古老企业”之称,

在1400多年前奉圣德太子之命,

为建筑日本“四天王寺”而成立,

并在1400年来世世代代

负责对这座寺院进行修整维护。

当我们沉浸在历史的优越感中无法自拔,

属于中国的节日却在日本生根,

并在日本拥有自己的血缘和地缘,

得到世世代代的守护与尊重。

不管我们对日本有多少血海深仇,

但不得不说,日本是一个

善于嫁接他国文化的民族,

并一脉相承下来,这是令人反思的。

当着来自全世界的汉文化研究者,

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国学专家的面,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教授藤井省

三非常自信地说:

“在座的汉学家们,应该都听过这句话:

‘唐朝文化在日本,明朝文化在韩国,

民国文化在台湾’,这意味着中国的文化

在千年以来一直在流逝,

并没有保存,保存下来的,

是经过驯化的文化,所以我认为对汉学的研究,

应该把中心放在日本、韩国和台湾。

他的言外之意是,

日本、韩国才是汉文化的集大成者。

当他们的学者得意洋洋地对外宣称:

中国大陆已经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构遗存了,

要想看只能去我们京都、奈良!”

虽然这后来被梁思成夫妇打脸。

不过也要谢谢日本人“提醒”我们

要去传承,保护好传统文化。

为什么“红袖添香”的香道在日本?

为什么“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木屐在日本?

为什么唐诗宋词里的好多东西都在日本?

为什么茶是中国的特产,茶道却形成于日本?

为什么什么我们的历史在我们的书上

却在日本人的生活中?

2005年,韩国申遗端午节成功;

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把皮影戏申遗成功;

马头琴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类似的事情太多太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次次被外国申遗,

被标榜上了他国的标签。

这一切的背后,

是我们没有真的认清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通常,我们说“富不过三代”。

财富的继承一般不超过三代。

但对于传统的继承,非三代以上的时间洗炼,

则无法凝聚为精神。

而没有精神为内在的“传统”,

那都是山寨版的“传统”买家秀。

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了,

让文化回到生活,从国民的衣食住行,

言行举止里去找回我们的文化自信。

七夕,何止七夕,更在朝夕。

我们的文化亦是如此。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消费文化,

还要更好的传承文化,创新文化。

来源:中国非遗之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