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的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说“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那时觉得不太认同这观点。现如今,自己长了年龄,历了些事,越来越觉得有道理。近日读《大学》“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数语,深感这当中言简理深。
小的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说“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那时觉得不太认同这观点。现如今,自己长了年龄,历了些事,越来越觉得有道理。近日读《大学》“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数语,深感这当中言简理深。
所谓“悖”,粗看仅是违背,细思则是一种“违和”——那言语与道义间的不协调,财货与情理间的扭曲,宛如生活织物上的一处错针,虽细微却足以使整体失序。今人每以言辞为利刃,以财富为圭臬,殊不知这“悖”的种子,早已埋下了自我反噬的根苗。
当下社会,言语的输出已成泛滥之势。虚拟空间里“党同伐异”尤其突出,键盘成了武器,情绪化作子弹。有人肆意攻讦,以为匿名便是护身符;有人散布虚妄,视点击量为无上荣光。然而这违和之言,终将如飞去来器般回旋而至。网络暴力者,常陷于更深的暴力漩涡;谎言散布者,终将吞咽信任破产的苦果。覆水难收,这不仅是“恶人自有恶人磨”的简单报应,更是言语生态自我调节的必然——违和的言语不仅破坏了交流的信任基础,还失去信任的社会,自然会生出更多的不信任反噬于始作俑者。一个人的言语若常带锋芒,四面楚歌便是迟早的归宿;一个社会的对话若充满戾气,则人人自危将成为常态。言语从来不是单向的发射,它是一张注定有回程的票。
再看货悖而入者。当下物质主义甚嚣尘上,不少人将物质财富积累视为人生至高目标,至于取之之道,则常被置于次要地位。于是有投机取巧者,有践踏规则者,有将道德视为迂腐者。或许,他们一时得计,聚敛不义之财,沉醉于挥霍之快。然《大学》早已明示:悖而入者,必悖而出。违和之财,难以长久;不义之利,终将反噬。观今日社会,多少一夜暴富者转瞬倾家荡产,多少权钱交易者最终银铛入狱。这不仅是法律之网的收拢,更是一种近乎物理法则的必然——违和的获得,必然寻找违和的出口,因为不义之财从未真正属于它的暂时占有者,它只在寻找下一个更悖的出口。
这种“悖”的循环,表面看是个人得失,实则编织了整个社会的信任网络。当违和的言行与获取成为常态,社会便会滋生普遍的不安全感。人们开始怀疑他人的言语,警惕财富的来源,甚至连最基本的善意也要再三斟酌。这种信任的流失,最终伤害的是社会机体的每一个细胞。我们今日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宁,殊不知这正是无数“悖”之言行积累而成的苦果。每一个违和的输出,都在削弱我们共处的基础;每一次悖逆的获取,都在掏空社会公正的根基。
教育工作者对此感受尤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校园本应是培育真诚言语、端正行为的沃土,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之间传播的虚言妄语,对物质利益的过早追逐,无不折射出成人世界的影子。教育之难,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如何在悖逆的环境中培育不悖的品格。教育工作者教导学生“言必信,行必果”,却不得不面对一个言行常常相悖的外部世界。这种张力,正是当代教育最深刻的挑战。
然则,如何跳脱这“悖”的循环?《大学》全篇主旨或已给出答案——“修身”为先。“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非无求有,唯有从个体层面开始,检视自己,以言行是否违和,以审视自己的获取是否正当,通过严己恕人,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切断悖逆的链条。言语之前,先思其是否真实、善意、必要;财富之求,先问其是否合乎道义、有所贡献。这种自我约束,不是对外部惩罚的恐惧,而是对内心和谐的追求。
当下社会人的特点在于高度互联且记录永存,一言一行皆可能在数字空间中被放大、传播和铭记。这也意味着,“悖”的回报周期大大缩短,反噬的力度可能更强。在这样的时代,谨言慎行、取之有道不再是高尚的道德选择,更是明智的生存策略。每个人的言行都在参与塑造一个更大的言语场和道德场,而这个场最终将反哺每一个参与者。
日常与人交往沟通,我们输出的不只是言语,更是自己未来的处境;我们获取的不只是物质等财富,更是生活最终的回响。在这喧哗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一种“返观自身”的智慧:出言之前,先听其音;取财之时,先问其源。唯有如此,方能在这悖逆的循环中,开辟出一条通向真诚与和谐的道路。
言语终有返程票,财富自有回头路。“言有尽而意无穷”,列位看官,一路行走,独之慎之,慎之独之。
来源:搞笑的美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