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破防!海信RGB黑科技终结电视霸权,中日韩三国杀或迎来终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6:40 1

摘要:“战线扩大的电视市场……韩国、中国、日本拿着新武器在德国展开对决”——当《朝鲜日报》用这样的标题报道IFA2025时,全球电视行业的技术暗战已浮出水面。这场被韩媒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较量,其胜负手正是中国品牌海信率先突破的RGB-Mini LED技术。

“战线扩大的电视市场……韩国、中国、日本拿着新武器在德国展开对决”——当《朝鲜日报》用这样的标题报道IFA2025时,全球电视行业的技术暗战已浮出水面。这场被韩媒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较量,其胜负手正是中国品牌海信率先突破的RGB-Mini LED技术。

韩国媒体或许没想到,自己曾引以为傲的OLED技术防线,会被中国企业用“老技术”完成突围。2025年1月,海信在CES展上亮出全球首款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以97% BT.2020色域覆盖率和3000nits峰值亮度,宣告液晶显示技术从“黑白背光”迈入“彩色背光”新时代。更让韩“坐立不安”的是,当三星宣布将在IFA展上推出115英寸RGB Micro LED电视时,海信的同尺寸产品早已量产上市三个月有余。

在深圳乾照光电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调试着新一代RGB-Mini LED芯片。这些直径不足200微米的灯珠,承载着中国显示产业十年磨一剑的雄心。不同于三星、索尼仍在量子点膜方案中挣扎,海信的突破源自“双芯联动”技术创新:

一方面凭借信芯H7画质芯片:采用三维光色同控算法,实现15680点高精色彩控制,有效解决了RGB三原色光色协同难题;另一方面则依托RGB-Mini LED背光芯片:通过复合衬底长晶工艺,三色光谱一致性提升50%,高湿环境寿命延长66%,并摒弃传统量子点膜的二次转换方案。

这种从底层芯片到算法的垂直整合,让海信UX系列在色彩纯度和HDR暗部细节表现上,较QD-OLED提升20%以上。更关键的是,当三星115英寸产品峰值功耗超1000W时,海信通过倒装芯片与Bconless技术,将同尺寸机型功耗降低30%。

在广州天河的苏宁卖场,百吋电视专区的人流总是最多。销售员发现,越来越多的顾客在对比后,会选择将那台国产巨幕搬回家——类似的选择,正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卖场中不断重复。

数据揭示了更残酷的现实:75英寸OLED均价约1.2万美元,同尺寸RGB-Mini LED已降至8000美元区间;2025年一季度,海信在5万元以上超高端市场占比74%,较2024年同期猛增28个百分点;其100英寸及以上电视全球出货量份额58.8%,稳居第一。

当海信的RGB-Mini LED电视在商场热销时,韩日企业的技术短板逐渐暴露。索尼东京实验室的工程师们正为紫色光晕问题焦头烂额——由于三色灯珠混光技术不成熟,其原型机在播放《阿凡达2》时出现明显色散;三星虽宣布将推出115英寸RGB Micro LED电视,却不得不采用华星光电的面板,这标志着韩系品牌首次在核心技术上依赖中国供应链。

技术瓶颈背后是残酷的成本问题:RGB背光系统LED芯片数量增加3倍,背光成本上升40%~60%;115英寸面板切割良率仅70%,单片成本高达3.5万元;百吋机型散热材料成本占比达18%。这些数字解释了为何只有海信能实现规模化量产——通过垂直整合乾照光电的芯片产能与华星光电的面板资源,中国品牌将百吋电视拉入“十万元时代”,而索尼同尺寸产品定价仍高达25万元。

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显示技术革命,终将让全球消费者以更优价格,体验逼近真实的色彩世界。当IFA2025的聚光灯亮起,三星、索尼与海信的同台对决,俨然成了全球电视行业权力更迭的缩影。中国品牌不再只是追赶者,他们已经开始定义未来的游戏规则。

来源:老鳄鱼观天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