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党委将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群众教育融入实践,依托 “格瑞普玉米深加工厂”,以 “鲜食玉米 + 深加工” 模式破产业难题,实现产业振兴与群众增收双赢,探索出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党委将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群众教育融入实践,依托 “格瑞普玉米深加工厂”,以 “鲜食玉米 + 深加工” 模式破产业难题,实现产业振兴与群众增收双赢,探索出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党恩润民心,破 “卖难” 痛点让玉米 “滞销” 变 “直销”
过去,赛汗乌素村鲜食玉米采收季“采收快、销售慢”,玉米价格一天能跌三回,堆在地头的鲜玉米成了村民的“心头忧”。今年以来,赛汗乌素村党委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转化为“解民忧、办实事”的实际行动,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牵头建成格瑞普玉米深加工厂,从根源上解决鲜食玉米“卖难”问题。工厂以“订单农业”签约农户,鲜玉米采收当天进车间,每小时加工1.2万根、日均8-10万根,经风选、剥皮、真空锁鲜后装品牌袋,当日发往全国。如今,村民再也不用为玉米滞销发愁,过去堆在地头无人问津的鲜玉米,现在在地头就能装车运向工厂,“鲜食玉米不愁卖”的安心,正是党组织践行为民初心的生动体现。
党情暖人心,通“就业”堵点让群众“发愁”变“增收”
工厂开在家门口,也打开了就业门。目前工厂固定用工三十人左右,以本村村民为主,岗位不挑年龄、不挑技术,剥叶、分拣、包装、质检,人人都有合适位置;忙季再添临时工,谁有空谁就来,家里老人也能帮忙贴袋口,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拿到每月4000元以上的稳定工资,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大家笑称:“早上送娃上学,转身进厂上班,下班还能下地,日子像玉米一样节节高。”
党领航方向,补“链条”断点建“种-收-加-销”一体化体系
为让玉米产业真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赛汗乌素村党委以“延链提值”为目标,完善产业配套,推动玉米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全链条”转型。加工厂占地15亩,有2600平方米车间、800平方米冷库及2条国内领先真空锁鲜线,年产能3000万根。通过 “企业 + 农户” 机制,春播前签合同定标准价,加工环节用灭菌工艺将保质期延至 1 年,打破季节限制,销售半径从周边扩至千里外大城市,构建 “种得好、收得稳、加工精、卖得远” 格局,让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成为产业发展的 “红色引擎”。
下一步,赛汗乌素村将深化群众教育成果,紧跟乡村振兴部署,以加工厂为核心延链、丰富品类、提品牌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党的惠民政策结出更多硕果,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来源:内蒙古旗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