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活人感”一词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成为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新热词。曾经,“氛围感”与“精致感”曾是年轻群体追捧的主流审美——人物照片滤镜叠加、背景布置一丝不苟,力求呈现完美无瑕的形象。而如今,审美风向悄然转变,相较于刻意营造的精致,年轻人更倾心于带着“活人感
最近,“活人感”一词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成为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新热词。曾经,“氛围感”与“精致感”曾是年轻群体追捧的主流审美——人物照片滤镜叠加、背景布置一丝不苟,力求呈现完美无瑕的形象。而如今,审美风向悄然转变,相较于刻意营造的精致,年轻人更倾心于带着“活人感”的真实状态。那么,究竟何为“活人感”,它为何能迅速俘获年轻人的心,其流行浪潮背后又折射出当代人怎样的社会心理与情感需求?
图片/豆包AI
“活人感”升温:解锁真实生活的魅力
“活人感”究竟是什么?有网友用一句直白又透彻的话给出答案:“别装,做个人吧!”人非圣贤,生活本就充满细碎的不完美,而接纳自身不完美、以自然姿态展现真实自我的状态,便是“活人感”的核心内涵。
如今,社交平台上掀起一股“活人感”分享热潮,越来越多网友乐于用镜头记录不加修饰的生活瞬间。在小红书,摄影博主“薛定饿”发布了一条题为“比美照更有杀伤力”的笔记,其中一组照片定格了女孩在街边买烤红薯的场景:女孩身着简单宽松的衣服,头发随意披在肩头,手里提着沉甸甸的塑料袋,站在冒着热气的红薯摊前,笑容灿烂得毫无保留,眼底满是纯粹的欣喜。这组没有精致妆容、没有刻意摆拍的照片,意外收获超2600次点赞。网友“雨”在评论区感慨:“这种照片太有生命力了,看了就觉得‘原来有人在这样认真地好好生活’!”网友小卜更是直言:“比起千篇一律的摆拍,这种真实的瞬间好看一万倍。”
抖音平台上,“活人感”视频同样圈粉无数。热爱跳舞的博主“真甜不甜”发布的一条带“活人感”标签的跳舞视频,点赞量突破12万。视频里,她与另外两名女孩穿着舒适的日常衣物和运动鞋,在普通的室内跳着减脂舞——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没有专业编排的复杂动作,甚至舞姿带着几分随性的“抽象搞笑”,但那份不设限的热情与灵动,却透着挡不住的可爱。这样鲜活的视频,引得网友在评论区刷屏“哈哈哈”,纷纷留言“太可爱了,下次我也要这么拍”。
不仅是普通博主,不少明星也凭借“活人感”圈粉。演员敖瑞鹏不执着于“凹”精致帅气的偶像人设,反而常在抖音分享自己玩“抽象小游戏”的日常,毫无“偶像包袱”的随性模样,意外收获大量网友喜爱;演员卢昱晓的旅游视频里,除了当地的美景美食,就连赶飞机前匆忙买鸡蛋仔的琐碎小事也被认真记录,那种不刻意、不端着的鲜活劲儿,被网友直呼 “活人感好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发的朋友圈动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奔跑到模糊的身影、对着镜头开怀大笑的脸庞、兴奋到蹦起的瞬间……这些没有刻意找角度构图、没有磨到失真滤镜的“原生”画面,正一点点取代精致的精修图,将自然鲜活的生命力传递给每一位观者。
“活人感”受捧:戳中年轻人核心需求
“活人感”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呢?00后女孩小彭的感受或许能给出答案。作为短视频爱好者,她坦言自己平时最爱刷的就是那些带有浓浓“活人感”的内容。“现在太多滤镜精修、刻意摆拍的视频,看久了真的会腻。而‘活人感’刚好打破了这些标准化的审美套路。”小彭坦言,自己每次刷到“活人感”视频,看到镜头里真实的笑容、不完美却生动的瞬间,就觉得特别解压,平时紧绷的神经也都放松下来了。
小彭的感受并非个例,不少网友都有类似的体会:平时被算法推荐了太多千篇一律的“精致感”内容,早就对这种流水线式的“完美”产生了审美疲劳。而这种在审美疲劳中回归的真实“活人感”,恰如一股清流,用不加修饰的生活片段唤醒年轻人对生活的热情。
其次,“活人感”也是一种接纳自己不完美,与自己和解的体现。博主“小雪人要努力发光”就深有感触。她爱发朋友圈,总在里面认真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她说自己曾听过一种说法,叫“防止内耗从不发朋友圈开始”。但在该博主看来,这种说法其实跑偏了:“如果发朋友圈会觉得内耗,说到底是既没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又太过在意他人评价。”她觉得,反而是大大方方做自己、自然展示真实有“活人感”的样子,才是对抗内耗的最好方式。在笔记最后,她写道:“我就是喜欢记录生活,我就是喜欢可可爱爱的自己,我就是喜欢有生命力的人生。”
还有不少人认为,“活人感”更容易令人产生共鸣,建立情感联结。做饭时的“翻车现场”,购物时的“踩雷瞬间”,走路时差点摔跤的狼狈模样……当一个人敢于展示自己“不完美”的生活片段时,其实也是在传递一份真诚与包容。人们看到这些真实场景时,很容易产生“原来你也会这样”的想法。这种共鸣有效消解了社交中的距离感,让交流不再隔着一面“精致滤镜”,而是在彼此的真实状态中,得到理解和关注。
“活人感”实质: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回自我与生活热情
其实,“活人感”的流行,绝非单纯的审美转变,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高压生活下的心理诉求与情感突围。
当下,“活人微死”成为不少年轻人的自嘲标签——生理上明明鲜活,精神上却“微微死掉”,常常被疲惫、无力感包裹,对生活的热情逐渐消退。这种状态的产生并非偶然。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大脑会持续分泌皮质醇(压力激素),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引发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疲劳,进而催生消极情绪,让年轻人陷入“活着却没活力”的困境。
而人们对“活人感”的追捧,本质上是对“活人微死”状态的反向诉求,是人们在高压环境中,试图重新找回生活热情与自我存在感的积极尝试。当滤镜堆砌的精致人设不断制造疏离感,当一套套严苛的“完美标准”持续压榨生活精力,“活人感”的出现,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在真实表达中找到共鸣,在接纳自我不完美中汲取信心,用温柔却坚定的方式,与生活中的压力抗衡。
那么,怎样才能活得有“活人感”?有声音认为,要学会展现自己的有趣,哪怕在一些严肃场合,适度展现个性与智慧,往往能增加个人魅力。还有观点认为,一方面要学会与生活中的“不完美”和解,不必执着于打造完美人设,允许自己偶尔犯错、偶尔疲惫,这些真实的“小缺憾”反而会让生活更有温度;另一方面,要学会给生活做“减法”,拒绝被无意义的社交和信息洪流裹挟,把时间留给真正能滋养内心的人和事。
值得警惕的是,为了获得流量,如今网上开始逐渐出现一些精心设计的“活人感”营销策略,让“活人感”也成为一种刻意经营的人设和标签。其实,这种做法未免本末倒置了。真正的“活人感”并不是贴在身上的标签,而是认真体验生活的姿态。它让人们学会伴着缺憾和不完美,学会回归生活本真,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鲜活和精彩。(文中受访者为化名)(记者 臧首成 王小雨 编辑 曹鹏宇)
来源:现代家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