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仅是情人节!天河乞巧“活字典”为你揭秘千年节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17:08 1

摘要: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伴随着广州乞巧・七夕节非遗活动周的启动哨声,天河珠村街巷又飘起了乞巧的烟火气。经过多年传承与创新,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已由昔日村里乡间的传统民俗,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伴随着广州乞巧・七夕节非遗活动周的启动哨声,天河珠村街巷又飘起了乞巧的烟火气。经过多年传承与创新,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已由昔日村里乡间的传统民俗,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乞巧习俗长盛不衰,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作为“天河乞巧习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珠村村民潘剑明在每年七夕前后都会变得非常忙碌。扎根珠村四十余载,他亲历并推动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成为广州乃至全国知名的民俗“金字招牌”。

▲“天河乞巧习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潘剑明

今年

天河迎来建区四十周年

让我们透过潘剑明与乞巧文化的故事

读懂天河非遗的守正与创新

PART

活态延续

天河乞巧习俗升格“国字号”

一把苎麻、几缕彩线,女子们在月光下穿针引线,乞求巧艺。这是很多人对乞巧最初的认识。在潘剑明看来,乞巧文化可不仅仅是女子乞求心灵手巧那么简单,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乞巧文化有1000多年历史,是历代祖先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它承载着古代女性对技艺、生活的追求,这种农耕文明的活态延续尤为珍贵。”潘剑明说。

从汉代宫廷“穿七孔针”的仪式,到宋元时期瓜雕巧果的节令食俗,再到明清“七娘会”的斗巧习俗……乞巧文化始终根植于农耕社会的时序节律与女性劳动智慧之中,通过历代祖先口传身授、代代相承。

广州是岭南乞巧节习俗保留最完整、特色最鲜明的地区之一,而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天河珠村,是目前广州乞巧活动最集中、规模最大的村落,被称为“中国乞巧第一村”。时至今日,珠村始终牢记传承,守护七夕乞巧文化习俗。

“对于珠村人民来说,乞巧节是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是刻进村民骨髓的文化基因。”潘剑明说,乞巧节是珠村人民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乞巧仪式会把所有村民都聚集起来,使得邻里关系更为亲密,村民从中获得情感交流,找到心灵归属。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当下,乞巧习俗已成为寄托乡愁、维系情感联结的重要载体,让传统村落的温情在现代都市发展中得以留存。

2011年,以天河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被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珠村乞巧的传承,既是老百姓对自身生活美学的独特诠释,也是创新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潘剑明表示,天河乞巧习俗升格“国字号”,这是对珠村深厚文化根基的认可,更是对乞巧文化传承的肯定。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与群众的广泛认可下,以天河乞巧习俗为代表的非遗项目正逐步发光发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PART

破解断层

让乞巧文化在年轻土壤扎根

潘剑明是土生土长的珠村人,自幼在“妹仔屋”中长大,母亲和姑姑都是刺绣能手,这让他从小就对乞巧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数十年的深耕与积累,他对乞巧节俗的历史渊源、仪式流程、技艺细节了然于心,成了公认的“活字典”。

作为“天河乞巧习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潘剑明不仅亲自动手探索创新,将现代材料与工艺融入民俗技艺,还积极通过组织公益培训、开展主题讲座等形式,向大众讲解传播乞巧文化。

2001年,他带头策划组织了珠村乞巧文化节,将广州市消失了半个世纪的传统民间乞巧工艺挖掘、整理并展现出来,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自2005年开始,每年七夕节前后,天河区都会围绕乞巧主题,策划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不断擦亮这一“金字招牌”。

薪火相传,方见生生不息。潘剑明指出,乞巧民俗如何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并赢得年轻人的认同,已成为传承的最大挑战。在他看来,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要传递文化初心与精神内核。唯有让下一代真正理解、热爱传统文化,才能激发其发自内心的奉献精神。

“这绝非追求功利回报,而是守护文化自信的使命,是对祖先智慧结晶的虔诚致敬。”

在多方的努力探索下,乞巧文化正以更年轻、更活力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在珠村小学,乞巧文化被纳入校本课程体系,通过每周一课,邀请“乞巧婆婆”走进课堂,教授孩子们用苎麻、彩线等朴素材料制作工艺品,让小朋友发现生活的美,从而激发对习俗的热爱。

再如,依托游戏产业的优势,天河近年来通过“非遗+游戏”为乞巧文化传播带来诸多创新玩法。

今年的广州乞巧・七夕节非遗活动周期间,三七互娱旗下《末日喧嚣》推出七夕文化主题版本,融入乞巧元素,设计相关剧情、任务,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体验乞巧习俗,使古老乞巧文化借游戏吸引年轻群体,实现“破圈”传播。

PART

守正创新

平衡传统内核与现代表达

乞巧文化,从千年走来,蕴藏在飞针走线的手工艺品中,传承在古村代代相传的习俗里,绽放在跨界融合的现代创意里。在潘剑明看来,乞巧文化的传承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相结合。

“禾秧灯”就是一个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传统民俗文化的鲜活案例。“禾秧灯”有着“乞巧文化活化石”之称,旧时由稻谷放入瓷碗浸泡发芽制作而成,中间放一盏灯油,点燃后用作拜祭和照明,现在则用LED灯芯替代灯油。这一小小的改变,让“禾秧灯”更贴近当下生活场景,让老民俗在新时代找到新落点。

“传承要在创新中实现,而守正才是传承的根基。”潘剑明同时提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守“守正传承、守正创新”的原则,且要将“守正”放在首位。

如何“守正”?正确认识是关键的第一步。“大众常把乞巧节等同于情人节,这其实是种窄化误解。”潘剑明以乞巧节为例进一步解释,乞巧的精髓不仅仅是大众追求的情人节,更是中国人的女儿节、姻缘节、家庭节、夫妻节,涉及到对婚姻的追求,对自由的追求,对劳动的热爱,对子女的关怀,对美好未来的盼望。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民俗学者、专业老师主动站出来,通过系统讲解、场景体验等方式,让年轻一代先读懂文化内涵,才能从陌生走向认同。”

潘剑明期待,未来有更多非遗相关场馆、平台、乃至基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撑,让这些承载历史与乡愁的文化瑰宝,能在新时代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长久传承。

恰逢天河40周年

来看看潘剑明对天河有什么期待吧~

今年是天河区建区40周年,请您为它送上一段祝福或寄语。

潘剑明:40年前,天河是田野间闪烁的星光;40年后,天河已是数据时代璀璨的银河。值此建区40周年之际,愿天河乞巧架起鹊桥,连通中外,贯通古今,让民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浸润心田。愿我们每一位天河人都能把握机遇,摘取“星辰”之光,共创美好生活。

初审丨张煌平

复审丨李翔宇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