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游击队坚持到底,抗联余部为何撤离东北?《归队》给出了答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17:37 2

摘要:突围成功的抗联排长‘“老山东”,蹒跚在冰天雪地中,饿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居然在日军骑兵的马粪里,扒拉出来玉米粒充饥,这个镜头简直不忍直视,虽有不适却更多的是心酸,因为战争史读多了自然明白,这种事真的会发生,不管如今的年轻人信与不信!

突围成功的抗联排长‘“老山东”,蹒跚在冰天雪地中,饿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居然在日军骑兵的马粪里,扒拉出来玉米粒充饥,这个镜头简直不忍直视,虽有不适却更多的是心酸,因为战争史读多了自然明白,这种事真的会发生,不管如今的年轻人信与不信!

这是热播剧《归队》的开篇桥段,剧情主线是一支抗联小分队,遭到了日伪军的疯狂围剿,老排长在突围之前告诉战士们,谁要能活着冲出去,务必前往牡丹江地区的松林镇,找到地下党的联络站,然后就能安排进山跟大部队汇合。

激战过后,包括老排长在内,总算有六个人侥幸脱险,在互相失散的情况下,他们分别赶往松林镇,一路经历了各种生死考验,以及不断发生的意外事件,在坚定的信念支撑下,最终成功归队,重新投身抗日战场。

剧情还没有收官,不过从海报和走势中不难判断,几名战士归队以后,还是随着抗联余部撤到了苏联,也就是被苏军整编的“8461部队”(抗联教导旅),直到1945年才整体打回来,再后来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一部分。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有两支我党领导的队伍,分别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一是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坚持的红军游击队;一是日寇侵占东北以后,在白山黑水之间,跟鬼子周旋的东北抗日联军。

众所周知,南方红军游击队浴血坚持了三年,终于迎来形势的变化,分批下山改编为新四军,投身抗日战场,并且保存下来的足有10000余人,而红军主力离开后,留下的作战部队不过16000余人,两个数字相差不大。

然而东北抗联余部,到了1941年初,却不得不全部撤入苏联境内,且仅存不足1000人,对比鼎盛时期的30000人,近乎于全军覆灭!同样是我们的队伍,同样是开展山地游击战,为什么结局迥然不同呢?

一、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

当年日本人对于东北和关内战场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其一直视满蒙地区为“生命线”,即如今的东北全部和内蒙一部,像狗看骨头一样死盯着,关东军的总兵力逐年增加,除去对苏警备,主要就是为了彻底控制东北。

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1941年初为例,根据日方资料,关东军的总兵力已经从1932年的10万人,猛增到64.9万人(马14.1万匹);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总兵力不过61.2万人(马14.3万匹),兵力密度一目了然!

在这个时间点上,关内战场有400多万重庆政府军,以及数十万八路军和新四军,再加上其他的抗日武装,总数不会低于500万人!即便算上关内的各色伪军,我对敌也有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方能进入战略相持。

然而在东北战场上,60多万日军再加上大批的伪满军队、伪满警察,敌人的总兵力超过100万人,尽管在东北沦陷之初,“抗日义勇军”的总数一度突破30万人,但那是一个大杂烩,包括部分原东北军、地方抗日武装甚至爱国的土匪。

而在日伪的残酷镇压下,到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抗日义勇军已大部失败,最终由我党领导和实施整编的部分,才是真正的“东北抗日联军”,抗联高峰时期虽有11个军的番号,总兵力却只有25000到30000人左右,且装备低劣。

也就是说,哪怕是抗联发展的鼎盛期,日伪总兵力也占据着30倍以上的优势,这个差距实在太悬殊了!而且抗联的正规军成分占比不大,很多战士都是“九一八”之后,才拿起枪来跟鬼子干的血性汉子,军事训练水平有限。

以3万游击武装对抗100万正规军的疯狂围剿,又得不到关内的任何有效支援,东北抗联完全是一支悬于敌后的孤军,敌众我寡,注定着结局的惨烈!

二、日军的战斗力远超国民党军

红军主力离开苏区以后,蒋系中央军大部尾随而去,留下来对付红军游击队的,主要是粤系、湘系等杂牌军,以及大量的保安团队和地方武装,虽对苏区和游击区进行了大肆屠戮和破坏,但是整体战斗力并不强。

这些杂牌军和保安团队,对于蒋系的军事和作战命令,执行得并不坚决,仍以捞取利益和保存实力为主,不愿意真的玩命,因此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敌人也使用过封锁、保甲、搜山等恶毒手段,成效只能算一般。

比如陈老总写下《梅岭三章》的危险时分,敌人放火烧山,烧完了却不进行完全彻底的搜索,下级军官和士兵,多以应付差事为主,如果围山的换成日本鬼子,稍有历史常识便知,陈老总必然九死一生!

日本侵略军的组织严密、装备精良、后勤保障、训练水平和兵种协同,所形成的整体战斗力和作战主动性,是国民党军队完全不能相比的,换句话说,东北抗联和南方游击队,作战对手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即便是红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如果只论单兵能力和单位战斗力,肯定也要逊于日军野战部队,这是不能回避的历史事实,何况关东军是日军精锐所在,抗联面临的军事压力,毫无疑问是所有抗日战场中最大的!

无论是深山老林,无论是冰天雪地,日伪的“讨伐队”总如附骨之蛆,紧咬着抗联队伍不放,实话实说,这一点国民党军肯定做不到,围剿行动经常是半途而废,或者草草收兵;而得不到任何补充的抗联,只能是越打越少,最终失去建制战斗力。

三、东北冬季的环境太过恶劣

抗联最难捱的就是冬季,大雪封山以后,在零下40度的环境中,生存变得极为困难,首先是缺乏食物,这可不比南方的山林,一年四季都可以找到充饥的东西,在雪地和严寒中,除了携带和储存的粮食,其他几无可食之物。

日军为了切断抗联的粮食供应,在抗联活动的山区边缘,一律实施“归屯并户”,然后派兵集中看守,百姓想带出去一点粮食都难,被发现了更是死路一条,这在《归队》剧中已有体现,此计甚毒,而离开百姓支持的抗联,如同离开水的鱼。

杨靖宇将军殉国前,已然数天没有进食,牺牲后日寇在将军的胃里,只发现树皮和棉花,这是抗联冬季食物匮乏的最真实写照,战士们饿得连枪都拿不起来,怎么跟敌人战斗?《归队》第1集就刻画了:同志们三天没吃饭了,18个人只剩下一块饼子!

然后是极度的寒冷,今天的长白山脉,冬季气温也经常在零下30度左右,上个世纪的平均气温更低,野外生存压力山大,更要命的是再湿再冷,抗联战士们却不能生火,想取取暖吃口热乎的都不行,一冒烟鬼子就上来。

“八女投江”的故事广为人知,而战斗打响的原因,正是抗联队伍生火做饭,被汉奸发现后告密,引来了附近的日军,为掩护绝大部分同志撤退,八个女同志主动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和火力,最终全部牺牲!

最后是雪地难以掩饰行踪,厚度经常在1米多的山中积雪,抗联队伍走过后,无论如何伪装,还是会留下痕迹,遂使抗联极难摆脱日军的追踪,而缺粮少弹身体虚弱的抗联战士,已然不具备作战条件了。

南方山林一场大雨,可以浇灭敌人放的火,可以冲刷掉所有痕迹,环境差距明显!至1938年底,抗联全部力量只余5000余人,折损超过了80%!其中大部分损失,发生在1937年和1938年的冬天。

四、看不到希望的决死抗争

事实上,东北地下党和抗联武装,很长时间都跟中央失去了联系,在日伪的严密封锁下,抗联无法获得中央的正确指示,不了解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形势,全凭一腔爱国热血在战斗,如同在黑暗中摸索。

杨靖宇将军为了打通跟陕北的陆上联系,曾经组织了三次“西征”,然而西征就要经过日伪重兵驻守的平原地区,几千几百人的抗联部队,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谈何容易?最终三次西征均告失败,抗联还因此损失惨重。

在如此特殊的情况下,抗联的直接上级,实际是苏方把持的“远东局”,出于自身的利益,苏方只是希望抗联尽可能拖住日军,对于游击战的方针,给不出正确的指导;又束缚于日苏条约,不能提供各方面支援。

在外界消息基本闭塞的困境下,抗联战士们坚持了整整十年,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少,敌人却越来越多,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动摇,有的开了小差,有的干脆成为可耻的叛徒。

叛徒带来了更大的危害,他们掌握抗联密营所在地,了解抗联的活动规律,然后成为鬼子的“带路党”,抗联的局面因此困难到极点,已经很难在东北坚持下去了,比如杨靖宇的第一军,遭受的最大背刺,就是主力第1师师长程斌的叛变。

所以抗联老战士最恨叛徒,这个习惯后来带到了四野的队伍上,四野的老人回忆说,战争年代骂人的最狠用语是:“妈了个巴子,你个叛徒”!在《归队》剧中,也一定会有叛徒的出现,残酷的环境下,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受住考验!

南方红军游击队也面临重重封锁,然而主力红军的北上,仍然让同志们充满希望,跟抗联的心态是不一样的。1939年初冬,幸存的抗联主要领导同志,在牡丹江地区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方向。

最终大家一致同意周保中的意见:“保存力量,越界过江,到苏联远东地区野营整训”,抗联第一、第二、第三路军的余部数百人,于是分批过界撤入苏联,不久改编为教导旅,公开番号是“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

期间抗联教导旅曾派出小分队50余次,重回东北打击日寇,以及担负侦察任务,但是大规模的行动却被苏方所阻,直到1945年苏军对日宣战,才终于全部打回来!

来源:度度狼g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