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文科教育,为啥难培养出敢实践、善实践的“图书管理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9 18:05 1

摘要:第一个人:我是学土木的,愿为天皇陛下效死!征兵官叹了口气:我欣赏你的想法,但帝国在战后需要你!第二个人:我是学机械的,愿意进入海军与米畜作战!征兵官:你应该去兵工厂,那里更需要你!第三个人:我是学文科的.征兵官:你才是真正的人才!明天就请到神风特攻队报到!

二战末期,三个人走进日本征兵办公室


第一个人:我是学土木的,愿为天皇陛下效死!
征兵官叹了口气:我欣赏你的想法,但帝国在战后需要你!
第二个人:我是学机械的,愿意进入海军与米畜作战!
征兵官:你应该去兵工厂,那里更需要你!
第三个人:我是学文科的.
征兵官:你才是真正的人才!明天就请到神风特攻队报到!

自从张雪峰诟病新闻学就业难后,“文科无用论”已经成为了共识,只剩下极少数几个担心自己饭碗被砸的教授在苍白地辩解。

客观来讲,文科的就业缺失差到令人发指。根据各省公布的资料,就业老大难专业基本全都是文科。

大家开始分析文科衰败的原因,不少人认为文科不实用,远不如理科有实践能力。

猫智深却不这么看。本猫觉得文科是社会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其对实践的要求远胜理工科。如今的情况,不是文科出了问题,而是文科的教育出了问题。

如果说理科的作用是把一堆零件组装起来,文科的作用体现在于把一群人组织起来。

文科出了问题后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不仅是文科生找不到工作没饭吃的问题,而意味着社会将有大问题。

相对于理工科,文科是更需要紧密联系实践的学科。

以就业老大难市场营销为例,其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让老师带着学生去做营销,而学生取得最有说服力的成绩即是销售额。

如果一个市场营销毕业生真的有过硬的营销能力,哪个企业不喜欢?

问题在于,这个专业跟实践脱钩了。别扯什么读过该专业的学生更有潜力,你连营销都不会,再有潜力又如何?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许多市场营销的教授自己只会水论文,都不懂营销,,又怎么能教会懂营销的学生?

又比如心理学,多少毕业生敢说自己懂别人的心理了呢?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心理都不懂。

而具体到心理学上的课程,比如谈判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哪个毕业生能将理论联系到实践,展现出卓越的谈判能力或者破案能力呢?

另外,语言表达、批判思维、跨文化沟通、政策分析这些文科所注重培养的能力,恰恰是社会日常运行的核心技能,可又有哪个文科生敢说自己在这些方面明显强于理科生呢?

真正优秀的文科生,无不展现出卓越的实践能力。

比如那位图书管理员,20多岁时就组织“驱张运动”,直接赶走一个省长(张敬尧)。之后他从北京回到长沙,又是开书店,又是办报纸,搞得风风火火。

“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试问,如果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文科生有这种实践能力,他怕找不到工作?

重视实践,是许多名校能办出牛逼文科专业的不二法宝。

比如美国国务院的中国专家小约翰.戴维斯曾在1940年代成功预测中国共产党将在内战中获胜和蒋介石政权将垮台,并建议美国基于现实利益与新中国交好,防止中国完全倒向苏联。

他在推断的过程中展现了极其强大的信息收集、归纳能力和分析判断力,而他就是人文社科出身。他在自传中提到,他的能力得益于他曾就读的威斯康星大学实验学院。

这所学校极其注重实践能力,学生们被要求自己管理社区事务,其中包括了日常决策、维护社区和体力劳动(如劈柴取暖等以模拟自给自足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

在自传中,小约翰.戴维斯认为正是这种教育养成了他的独立思考和现实主义分析能力,帮助他在中国外交中脱颖而出。

如果文科要联系实践,学生就不能只学习某一科,而更需要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出宽广的视野和处理复杂实践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欧美的知名高校文科专业愈发有紧密联系实践以及跨学科学习的特征。

比如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就开设了“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学士课程,文科生必须修读至少一门数据科学或统计学课程,并进行大量跨学科实践:学生被要求在媒体公司、跨国 NGO、甚至城市规划部门完成项目实习

又比如位于美国的奥伯林学院、威斯康星大学等都有类似的项目,要求学生除了完成课程外,还要必须进行商业体验的实践,从而更有效将批判性思考和跨文化能力等人文技能与商业知识结合。

这种教育理念,竟暗和中国教育的根源--孔子的育人之道。

咱国家的春秋时代,也只有贵族才能上学。这些人毕业之后是直接当官的,要不被派去管理一个城市,要不就去带兵打仗,当然不能坐而论道。因此,当时非常看重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教育也回归了其本质--实践。

孔子这老头子自己就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做过鲁国政法系统的一把手--司寇,还摄行过一段时间丞相的职务。

这老头搞教学也有意思,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一帮学生周游列国 14 年,用现在的话是“沉浸式实践教育”。

他带着学生遍历了鲁、卫、陈、蔡、楚等国,不仅让他们观察社会,还还自己让学生参与事务, 尝试解决问题。比如他让子贡以 “辩才” 游说诸侯,又让善于理财的冉有为季氏管理赋税。

老头子教学才不分什么学科,你看一部论语,都是孔子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随机传授,因材施教,哪里像现在这样有条条框框。

既然不分学科,他手下也就什么人才都有,比如能打仗的子路、搞外交的自贡、还有安贫乐道的颜回等。

“飘在空中”的文科教育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如果缺乏文科人才,整个社会会出大问题。

比如一战时的法国,由于不注重保护知识分子,导致大量文科知识分子都被拉去前线。法国虽然没搞什么“神风敢死队”,对文科生由于有强大的热忱,战死率比普通士兵要高,比如巴黎大学文学院就损失了约一半的学生。

许多大学生、教师和作家都战死,这对法国的文化和文化和学术界造成了直接打击。

战前法国在哲学、人文学科、古典学方面长期居欧洲领先,一场战争导致法国的师资与学生群体严重空缺,学术传统中断。

在经济方面,英美在战后能搞出凯恩斯主义等刺激理论,迅速从一战恢复过来;而法国学界丧失了创新经济理论与政策的能力,导致改过财政政策僵化,债务负担沉重,恢复比英美慢得多,甚至还落后于战败国德国。

在军事领域,一战后法国缺乏有思想深度的新生代军政理论家,在 1930 年代仍执着于“凡尔登式的持久战”,最终修建马奇诺防线,导致在二战德军闪电战面前几乎毫无准备。

这社会领域,大量受过良好文科教育的年轻人阵亡,他们本可成为温和的政治中坚。他们的缺失让法国政治被左右两极撕扯,导致议会分裂严重,无法凝聚共识,几乎出台不了行之有效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文科生是国家叙事的主要塑造者,他们的缺席让法国难以构建新的国家使命,整个国家就像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一个海浪就能打散这个看似强大的国家。

再一个例子就是咱大清朝了。大老爷们盲目崇信理科,觉得不需要外面的文科,搞了个“中体西用”。

结果,铁甲船开回来了,大炮买回来了,甚至枪炮厂都自己建起来了,偏偏“骨骼”---王朝的组织架构还是传统的封建王朝。

如此泱泱大国,最终被东洋人戏弄。

来源:猫智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