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全年进口芯片5377亿颗,金额4131亿美元,到2023年降到4795亿颗和3494亿美元,下降幅度是10.8%和15.4%,但基数还大。
中国芯片产业这些年总被拿来说事,一方面是进口量大得吓人,另一方面是自主研发在慢慢追赶。
拿2023年头两个月的数据看,进口芯片就高达676亿颗,这数字一出来,就有不少人觉得国产芯的底子还薄,遮不住那层依赖的尴尬。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字显示,那段时间进口额接近478亿美元,主要来源是美国、韩国和台湾等地。
每个月平均下来,进口量在338亿颗左右,这说明国内对芯片的需求量巨大,尤其在手机、电脑和汽车这些领域,外来供应还是主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全球半导体市场本来就集中在那几个地方,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用量自然多,但自家产能跟不上节奏,就得靠买买买来补齐短板。
这个数据一曝光,就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过去几年,大家都以为华为事件后,国产芯片会一下子飞跃,但现实是进口规模没降多少。
2022年全年进口芯片5377亿颗,金额4131亿美元,到2023年降到4795亿颗和3494亿美元,下降幅度是10.8%和15.4%,但基数还大。
头两个月676亿颗的进口,就占了全年总量的14%左右,这反映出年初需求旺盛,可能跟春节前后工厂备货有关。
不少企业还在用进口芯片组装产品,因为国产的在高端领域覆盖不全,比如处理器和存储器这些核心部件。
结果呢,外汇花出去一大笔,超过4000亿美元一年,这钱本来可以省下来投到研发上,但短期内没法子,只能先维持生产。
人民日报在这些事上说得挺准,它多次点出芯片发展得靠自主研发这条路。比方说2021年4月的一篇评论,就直指芯片短缺问题,要求提升本土供给能力。
那时候全球闹芯片荒,汽车厂停工,手机出货慢,人民日报就说不能总依赖进口,得自己掌握技术。2018年4月还有文章讲,强大靠自创芯,进口额超2300亿美元已经是命门了。
到2025年5月,又有评述说美国封锁反而催化创新,中国加大投入,实现技术升级。这些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基于现实。
人民日报强调经验和技术得自家积累,别人抢不走,只有这样才不怕被卡脖子。企业响应这个号召,现在越来越多公司在走自主路,建生产线,搞研发,量子芯片和光刻胶这些领域已经有成绩。
拿量子芯片来说,中国建了全球首条生产线,2024年1月Origin Wukong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用本土72量子比特芯片。
这东西在合肥的实验室投产,能组装多台设备,从实验室到量产迈了一步。光刻胶生产也跟上,自产能力扩大,减少了对日本的依赖。
数据显示,从2023年开始,芯片进口数量比上年减少约180亿颗,这说明本土产能开始顶上。企业投资基金注入资金,招聘人才回流,产业链上游在补齐。
华为海思从2004年成立,开发Kirin系列,2012年K3V2处理器出世,2019年Kirin 990支持5G,2023年Mate 60 Pro用Kirin 9000S,7纳米工艺,全本土制造。这款芯片突破封锁,刺激了上游投资,晶圆厂产能增加。
美国那边从2018年起加码限制,2022年10月禁先进设备出口,华盛顿列黑名单,禁止向华为供高端芯片。中国企业调整方案,测试本土替代,避免中断。
半导体设备进口2023年增14%,达近400亿美元,主要从荷兰和日本买,用于升级工厂。到2024年,自给率升到30%以上,设备本土化推进。
芯片出口也涨,2024年达2981亿颗,价值1595亿美元,运往东南亚和欧洲。港口数据显示,成品装箱出海,国际份额扩大。这些进步不是一夜之间,而是积累结果。
不过话说回来,依赖还没完全甩掉。2024年进口芯片5492亿颗,金额3856亿美元,比2023年增14.51%和10.36%。出口虽好,但进口规模更大,贸易逆差2261亿美元。
进口主要处理器和控制器占50%,存储芯片25%,这些高端领域还得靠外购。平均进口单价0.7美元,出口0.5美元,高出1.5元,说明出口多低端,进口多高端。
全球市场,中国产能聚焦成熟制程,28nm以上能自给,但7nm以下受光刻机禁运影响,生产难。TrendForce数据显示,到2025年底,中国大晶圆代工厂成熟制程占比超25%,新增产能多在28/22nm。
人民日报在2025年评论里还提H20芯片解禁,说中国可购英伟达H20,但满足不了万亿级大模型训练需求,得在芯片架构、制造工艺和AI指令集上突破,奠定技术主权。
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和出口创历史新高,产量4514亿块,出口1.1万亿元,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加速。智能光计算芯片、类脑互补视觉芯片这些成果涌现。
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产业投资4550亿元,同比下滑9.8%,但设备领域逆势增长。全球半导体产业复苏,AI和5G推动,我国迎增量空间。
投资趋势看,2025年二季度,韩国对中国半导体出口同比降30%以上,DRAM减少,验证了中国企业技术和生产能力提升。
全球半导体销售2025年预计两位数增长,到2030年达万亿美元。中国政策聚焦国产芯片与工艺、EDA、IP和封装协同,规模化应用验证,推动供应链合作。
企业如长电科技收购星科金朋,升级结构,与巨头合作;江波龙并购智忆巴西,本地化生产。翱捷科技用代理经销,扩大海外覆盖。扬杰科技越南建厂,降低成本。
这些变化说明,中国半导体在整合突围。2025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投资破千亿,中国稳居龙头,设备投资380亿美元,较前年减少24%,但2026年续降5%到360亿。
产能扩张主在成熟制程,2024年全球晶圆厂产能年增4.5%,2025年8.2%,中国份额到2025年20.1%,2026年22.3%。
欧洲和日本份额降,中国填补空白。Knometa Research预测,中国大陆产能每月760万片晶圆2023年,2024年增13%到860万片。
本土厂商产能2024年上半年芯片产量2071.1亿颗,增28.9%,出口额5427亿元,增25.6%,超韩国。
德邦证券统计,2023年前4月开标设备中,本土制造占比24.2%,干法去胶71%,刻蚀超一半。十年自给率从不足10%到25%,产业链完整。漂亮国封锁反推企业转向供应链安全优先,给国产空间。
人民日报专访任正非,华为逆袭封锁,打造新未来。任正非说单芯片性能与美国有差距,英伟达H200领先,华为昇腾910B逊H100一代。
但多年沉淀,自主能力提升,重大成果涌现,AI、无人机、新能源蓬勃。2025年5月文章说“小院高墙”挡不住创新步伐,从跟跑到并跑领跑。
出口管制加码,国产替代加速。2024年12月管制阻止进口先进HBM、设备软件,限制自主生产通路。但中国投入大,全方位推进。
总的看,中国半导体从进口大户到出口强国在转型。2025年市场规模超万亿,政策推动,企业并购,技术协同。
虽有差距,但步伐坚定。依赖何时破解,得看研发投入和产业链完善。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