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年年体检却查不出癌?最新指南公布26种癌症筛查“金标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19:11 1

摘要:中国每天超1万人患癌,平均每8秒1人确诊,国人一生患癌风险达37%。这样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也让很多人疑惑:为何年年体检,确诊癌症时已是晚期?体检为何查不出早期癌症?

中国每天超1万人患癌,平均每8秒1人确诊,国人一生患癌风险达37%。这样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也让很多人疑惑:为何年年体检,确诊癌症时已是晚期?体检为何查不出早期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接近一半的癌症可通过科学方式预防;即便无法预防的类型,其中也有一半能通过早期筛查发现并治愈。因此,癌症筛查对普通人是关乎健康乃至生死的必修课。定期体检本可早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但多数人对“常规体检”有认知偏差——年年投入时间金钱,却没实现“早发现癌症、降低健康风险与损失”的预期。

既然癌症早筛意义重大,普通人该如何科学筛查?2025年4月,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以下简称《2025版推荐》)给出答案。该指南不仅总结20多种常见恶性肿瘤筛查“金标准”,还包含7项降癌风险建议、筛查推荐时间表等实用内容。

关于《2025版推荐》重点,全球肿瘤医生网小编将从“普通人群早发现预防癌症”、“肿瘤人群降复发转移风险”两大维度介绍。不过受制于篇幅,相关内容将拆分为上下两篇呈现。

年年体检却没查出癌?四大核心因素揭开癌症漏诊真相

年年体检却未查出癌症,核心原因在于常规体检≠癌症专项筛查——常规体检以“防常见病”为核心,而非“精准排查早期癌症”。再加上癌症早期的隐匿性、检测技术的局限性、体检项目针对性不足等因素,最终导致“漏诊”,具体可从四方面展开:

01、常规体检定位:“健康筛查”而非“癌症诊断”

多数人每年进行的是基础体检(如身高体重测量、血常规、胸片、腹部超声、普通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其核心目标是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普遍性健康问题”,而非精准捕捉早期癌症。例如,常规体检中的胸片分辨率较低,对小于1厘米的早期肺癌磨玻璃结节漏诊率超70%,远无法替代肺癌专项筛查的低剂量螺旋CT。

02、早期癌症的“隐匿性”:微小且位置隐蔽

癌症早期常具备“难被发现”的特性:

一方面,早期肿瘤多为几毫米大小(如早期胃癌、<1cm的甲状腺微小癌),常规超声、胸片等设备的分辨率不足以识别——甲状腺微小癌仅靠触诊无法察觉,普通超声还可能因设备精度或医生经验漏诊,需高分辨率超声结合专业判断;

另一方面,部分癌症位于“检测盲区”,如胰腺癌藏于胃后方、脊柱前方,常规超声难以清晰显示;此外,不少早期癌症无明显症状,甚至肿瘤标志物无异常,仅靠抽血无法检出。

03、体检项目“不对症”:缺乏个性化风险匹配

癌症筛查需“因人而异”——不同癌症的高危人群(如年龄、家族癌史、吸烟饮酒等习惯)不同,对应的筛查项目也不同。若仅选择“通用体检套餐”,未根据自身风险(如吸烟者需重点查肺癌、有胃癌家族史者需查胃镜)调整项目,即便年年体检,也可能错过针对性癌症的早期信号。

04、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无绝对精准的筛查手段

目前所有癌症筛查技术都存在“假阴性”(实际患病却未检出)可能,无法做到“零漏诊”。例如,作为肠癌筛查“金标准”的肠镜,仍有5%-10%的漏诊率——若肠道准备不充分(残留粪便)、息肉藏于肠道褶皱内,都可能导致医生漏判。

癌症到底怎么筛查?26类常见肿瘤的高危对象识别与筛查建议(2025版)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明确了XX大常见癌症、遗传性肿瘤及儿童肿瘤的高危人群与专家建议,高危人群可依此开展针对性筛查,实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全球肿瘤医生网小编已汇总重点内容,要知道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对照《2025版推荐》做好科学筛查、改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降低患癌风险、守护自己与家人健康,建议大家先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遗传性肿瘤

PART 01

筛查建议

1、遗传咨询:目的是向个人或家庭提供有关肿瘤遗传学和遗传条件的信息和临床支持,通常会以健康教育的方式,提供有关遗传风险因素和相关临床信息。

2、风险评估、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通过分析血液样本,以确定DNA或遗传信息发生的具体变化。基因检测并不适合每个人,如果你有一个患过癌症的家庭成员,可能相对适合。在癌症风险评估中,可以向医师提出您对基因测试的疑虑,包括测试的可能结果、益处、风险、局限以及费用等,医师可以帮助您判断基因检测是否适合自己。

小编温馨提示:关于肿瘤基因检测

何谓肿瘤基因检测?

肿瘤基因检测(又称基因组检测、肿瘤DNA测序、生物标志物检测),是一项前沿生物医学技术。通过深度分析个体基因序列,精准检测与肿瘤相关的基因突变,从而识别出可能增加癌症患病风险的遗传变异,助力肿瘤的早期发现,并为后续预防和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肿瘤基因检测有什么用??

高危人群可通过肿瘤基因检测,评估并预测肿瘤的发生风险,降低患癌风险。比如知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她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遗传了母亲的BRCA1缺陷基因,这也意味着她未来患乳腺癌的风险较高。最终她选择接受了预防性双乳切除术,将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从87%,骤降至5%以下。

对于已确诊癌症的患者,基因检测作用主要体现在:明确诊断(如癌症类型、确定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类型)、指导靶向药物治疗、指导免疫治疗、事关某些抗癌药的报销等。

推荐检测并纳入特定癌症多基因检测组合的基因全面盘点

儿童肿瘤

PART 02

筛查建议

1、一般风险儿童

警惕儿童肿瘤早期症状,如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至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①不明原因出血(包括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或常伴有倦怠、食欲减退、贫血等现象;

②不明原因的发热或淋巴结肿大,特别是经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发热;或者孩子不明原因发热持续一周以上,并伴有淋巴结肿大;

③不明原因、较长期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如头痛、腹痛、关节痛等),或出现头痛、呕吐、走路不稳、面神经麻痹、抽搐等某些神经症状;

④短期内明显消瘦、体重下降、内分泌紊乱、性早熟等。

2、高危风险儿童

①警惕儿童肿瘤早期症状;

②进行遗传性肿瘤易感基因检测;

③根据肿瘤易感类型制订定期体检方案(如开始体检的年龄、体检频次及体检方法)。

小编温馨提示:儿童肿瘤治疗需慎之又慎

质子治疗:开启精准/低毒放疗新纪元

在肿瘤治疗领域,创新技术常为患者带来重生希望,对儿童肿瘤患者而言,“高效抗癌+低副作用”的治疗方式更是全球医学界的共同追求。如今,质子治疗这一先进放疗技术,正以精准、低毒的优势,为儿童肿瘤治疗开辟新道路。

质子治疗:将放疗伤害降至冰点

与传统X射线放疗不同,质子治疗以接近光速三分之二的带正电亚原子粒子(质子)杀灭癌细胞,能精准靶向癌组织,最大程度减少健康组织暴露,从而降低放疗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尤其适配儿童与年轻患者。

权威医生推荐儿童实体瘤采用质子治疗,核心原因在于儿童身体对辐射更敏感,标准X射线治疗易引发高副作用风险;而质子治疗对健康组织辐射量更低,能显著减少短期与长期副作用,避免有效避免儿童出现发育问题、生长迟缓、智商降低、继发性肿瘤等风险。阅读原文了解详情:质子治疗精准爆破儿童肿 瘤,放疗伤害降至最低,疗效和生存质量双保险!

肺癌

PART 03

筛查建议

1、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64排或以上的多排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及边界等特征),建议至专科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划。

2、若检出肺内结节,推荐影像学与生物学多维度、多组学精准评估;根据结节影像学不同特征,如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结节及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低剂量螺旋CT复查;生物学可考虑肺癌相关抗体等血液检测。

3、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中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胃癌

PART 04

筛查建议

年龄>40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或情况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肝癌

PART 05

筛查建议

1、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

2、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1次。

胰腺癌

PART 06

筛查建议

1、以CA19-9、CA12-5、CEA等肿瘤标志物的血检结果结合腹部B超进行筛查,如有异常,进一步进行腹部CT、MRI检查;

2、伴有家族史者和已有胰腺病变者,每年1次CT或MRI检查;

3、对于

4、其他人群:若有黑色素瘤、肾脏透明细胞癌、乳腺癌以及卵巢癌病史者,也应注意胰腺肿瘤筛查。

结直肠癌

PART 07

筛查方法推荐

1、粪便隐血检测+问卷调查是主要的筛查手段,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2、粪便多靶点FIT-DNA检测和血液ctDNA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筛查准确度,但价格较昂贵,有条件者,可联合这两种检测进行筛查。

乳腺癌

PART 08

筛查建议

1、一般妇女筛查建议

①40岁之前不推荐筛查;

②0岁起开始筛查,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

③对致密型乳腺(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

④70岁以上,体健者、预期寿命10年以上者均建议维持筛查,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2、高危人群筛查建议

①40岁或更早开展乳腺癌筛查;

②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③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

④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

⑤必要时每年1次乳腺增强MRI检查。

胆囊癌

PART 09

筛查建议

1、高危对象筛查:建议每6个月行血清CEA、CA19-9和肝胆B超检查;

2、一般人群筛查:45岁以上,建议每年行血清CEA、CA19-9和肝胆B超检查,尤其是女性。

食管癌

PART 10

筛查建议

1、普通内镜检查,每2年1次;

2、内镜检查病理结果提示轻度异型增生,每年应进行1次内镜检查;

3、内镜检查病理结果提示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应进行1次内镜检查。

宫颈癌

PART 11

筛查建议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筛查:

1、21~29岁采用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当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

2、30~65岁采用子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或者采用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

3、筛查结束时间:>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结束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病史者,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

4、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子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筛查;

5、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卵巢癌(包括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

筛查建议

1、不推荐对无症状、非高危女性进行卵巢癌筛查。

2、推荐对尚未接受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手术的上述高危女性进行定期筛查,以期早期发现卵巢癌,但目前尚缺乏卵巢癌筛查给高危女性人群带来临床获益的证据。

①根据临床医师判断,高危女性于30岁起,可以考虑接受定期的卵巢癌筛查;

②筛查项目:血清CA12-5检查及经阴道超声检查(已婚女性);

③筛查间隔:每3月1次到每年1次。

3、此外,已经出现腹胀、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不适症状的女性,不在筛查探讨的范畴内,应尽早就医接受临床评估。

子宫内膜癌

PART 13

筛查建议

1、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如超声、子宫内膜活检);

2、对于有遗传性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筛查,并增加筛查频率。

前列腺癌

PART 14

筛查建议

1、建议对40岁以上、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且在筛查前应详细说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

2、血清PSA检测每2年1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

3、对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展基于血清PSA检测的筛查;

4、不建议针对40岁以下男性进行前列腺癌筛查。

膀胱癌

PART 15

筛查建议

1、一般人群:70岁开始,每年1次尿常规检测;

2、高危人群:60岁开始,每年1次尿常规检查联合B超和尿液肿瘤标志物。

肾癌

PART 16

筛查建议

1、对于35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1次筛查;

2、对于50~70岁这一肾癌高发年龄段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筛查。

甲状腺癌

PART 17

筛查建议

1、甲状腺筛查要同时进行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

2、一般人群: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方案;

①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

②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3、高危对象: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检查,每年1次;

4、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1次颈部超声检查。

口腔癌

PART 18

筛查建议

1、一般人群:临床口腔检查,每年2~4次,检查内容包括口腔内器官,如舌、牙龈、腭、颊、口底等处的情况;

2、高危对象:除临床口腔检查外,可增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活检以明确诊断。

鼻咽瘤

PART 19

筛查建议

1、对于高危人群,建议从30岁开始筛查,建议进行EB病毒相关抗体的检测或外周血EB病毒DNA检测;

2、对于EB病毒抗体检测阳性、外周血EB病毒DNA检测阳性或有可疑症状的高风险个体,建议进行鼻咽镜检查以观察鼻咽部病变;

3、对内窥镜检查结果不明确、鼻咽镜活检结果为阳性或EB病毒相关抗体或DNA检查持续阳性的个体进行增强MRI检查。

淋巴瘤

PART 20

筛查建议

1、一般人群:临床体检,每2~3年1次。

2、高危人群:临床体检,每年1次。

白血病

PART 21

筛查建议

1、高危对象:临床体检,每年1次。

2、临床体检包括以下项目:

①外科体检:浅表淋巴结和肝脏脾脏触诊;

②B超检查:浅表淋巴结、肝脏脾脏和腹腔淋巴结;

③血常规+外周血涂片分类。

皮肤癌

PART 22

筛查建议

1、临床体检,每年1次。

2、符合以上第5或第6种情况者,由专业的医师进行皮肤检查,包括痣、胎记或其他色素异常区域,记录颜色、大小、形状或质地的变化,必要时进行活检。

恶性黑色素瘤

PART 23

筛查建议

1、重视皮肤上各个部位的色素痣和斑点,经常自查,发现并持续观察皮肤上新发的色素痣、斑点。

2、手足易于摩擦部位的痣可考虑手术预防性切除,以防恶变。

3、遵循“ABCDE指南”,经常对现有色素痣或斑点的变化情况进行自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就医:

A表示不对称,如果痣两边看起来不一样,需要就医检查;

B代表边界,痣周围的边界应该光滑均匀;

C代表颜色,有些痣是粉红色或是棕色,不管颜色如何,每颗痣都应该只有一种颜色;

D代表直径,痣的直径应该小于6mm,如果痣突然变大,请立即就医检查;

E代表进展,痣可以在很多方面改变,如大小、颜色、边界发生改变或出现破溃等,请立即就医检查。

软组织肉瘤

PART 24

筛查建议

重视软组织肉瘤的四大早期信号,出现异常应及时到软组织肿瘤专科就医。

1、查体:一般根据肿物的部位、大小、边界、活动度、有无压痛、皮温和伴随症状等七个方面对肿物进行初步定性。

2、影像学:B超、X线、CT、MRI等。四肢软组织肉瘤首选MRI检查而非CT。高危患者应行胸部CT以排除肺转移,同时应检查区域淋巴结情况。

3、活检:软组织肉瘤活检,包括穿刺活检和切开活检。细针或粗针穿刺,必要时采用CT或B超引导。穿刺困难或失败可实施手术切开活检。

脑部肿瘤

PART 25

筛查建议

重视脑部肿瘤的十大早期信号,需要到神经内科或相关科室(眼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等)进一步检查。

1、健康生活,避免熬夜;

2、增加户外锻炼和运动,保持合理体重;

3、合理饮食。

骨肿瘤

PART 26

筛查建议

重视骨肿瘤的八大早期信号,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进行查体、影像学检查,必要时结合活检。尤其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如出现骨性疼痛、神经压迫、活动障碍等情况时,应及时到骨软组织肿瘤科、肿瘤内科等相关科室进一步检查。

小编寄语

自2018年起,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会在每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编撰并发布《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旨在向大众普及科学的防癌抗癌知识,指导公众积极行动,降低自身癌症风险。

需明确的是,癌症具有高度狡猾性与突变性,其预防和治疗无法一步到位。早发现、规范治疗、定期监测是应对癌症的关键;而手术、放疗、化疗作为癌症治疗的基础手段,地位始终稳固。在此前提下,患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辅以免疫细胞疗法、癌症疫苗、饮食调理等方式,进一步预防癌症复发转移、提升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期。让我们践行“科学防癌,健康生活”,共同行动,远离癌症,守护健康。

[1]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J]. 抗癌, 2025, 38(2): 2-26

来源:全球肿瘤医生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