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的一个夜晚,晚上8点,急促的救护车警笛声打破了南山区夜空的宁静,一名新加坡籍中年男子被紧急送入南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该患者因突发头痛加重且伴随呕吐入院,经诊断为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万分危急。当晚值班的张清平主任医师第一时间组
2023年9月的一个夜晚,晚上8点,急促的救护车警笛声打破了南山区夜空的宁静,一名新加坡籍中年男子被紧急送入南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该患者因突发头痛加重且伴随呕吐入院,经诊断为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万分危急。当晚值班的张清平主任医师第一时间组织医疗团队展开行动,经过细致的术前评估与精密检测,于凌晨1点将患者推进神经外科介入中心。凭借高难度的精细化介入手术,团队奋战两个半小时,终于在凌晨3点半成功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如今患者已顺利康复出院,我们特别拜访了此次救治的核心人物——南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张清平主任医师,一同还原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
回顾患者入院时的情况,当时最让团队揪心的是什么?
张清平主任医师(神经外科)说:患者属于急性发病,此前已有15天头痛病史,且在入院前2小时内头痛加重并伴有呕吐,血压达到153/107mmHg。尽管患者GCS评分14分、Hunt-Hess分级2级,神志清醒,但头颅CT与CTA检查显示,其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还合并左侧颈内动脉疑似小动脉瘤等问题,且患者属于动脉瘤的再次出血,风险极高。”
基底动脉是为脑干供血的关键血管,其末端动脉瘤一旦再次破裂,致死致残率极高,留给我们的救治时间非常紧迫,这是当时最大的挑战。患者送达医院时已是晚上8点,这对医院医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员调动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精准诊疗”和“快速响应”,既要依靠精湛的医疗技术,也离不开高效的团队协作。可以说,我们当时是顶着巨大的生理与心理压力,在凌晨开展这场高风险、高精度的微创介入手术,整个过程如同在钢丝上行走。
针对患者复杂的病情,团队制定治疗方案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张清平主任医师(神经外科)说:首先,必须优先处理最危险的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这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核心。因为动脉瘤一旦再次破裂,患者的死亡率会大幅升高。
其次,患者有6年高血压病史、双肾囊肿病史,20年前还接受过胃穿孔修补术。这些基础疾病和既往手术史,会显著增加麻醉与手术的风险,所以治疗方案必须同时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合考量后,我们最终确定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脑血管造影术+基底动脉动脉瘤栓塞术”。这种方案既能精准定位并栓塞动脉瘤,又能通过微创方式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创伤,降低术后恢复的难度。
手术过程中是否遇到了意外情况?团队是如何应对的?
张清平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回答:手术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基底动脉位于脑干腹侧,动脉瘤又处于基底动脉顶端,介入治疗的操作行程较远,需要将栓塞用的微导管精准送入动脉瘤腔。
在填塞弹簧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精准把控力度,避免引发动脉瘤破裂;同时还要调整好方向,防止堵塞正常的血管分支。当栓塞材料放置到位后,我们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避免出现血管堵塞或栓塞不全的情况。
整个手术团队,包括麻醉师、器械护士,都保持高度配合,每一步操作前都会反复确认,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术后患者在神经重症监护阶段,护理重点是什么?
张清平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回答说:术后护理主要聚焦三个方面:
1. 重症监护:重点是控制患者血压,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由于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波动可能诱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因此我们将血压稳定在120-140/80-90mmHg区间,同时使用抗血管痉挛药物,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2. 感染防治:患者术后意识状态较差,自主咳嗽咳痰能力弱,出现了肺部炎症和呼吸功能衰竭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定期为患者吸痰、护理气道,预防感染加重。
3. 神经功能检测:每天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确保能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神经损伤,以便第一时间采取干预措施。
从9月16日手术到10月8日出院,患者恢复速度超出预期吗?康复过程中有没有关键节点?
张清平主任医师(神经外科):患者的恢复速度符合我们的预期,康复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节点:
1. 术后72小时:患者意识始终保持清醒,未出现头痛、呕吐加重的情况,这表明动脉瘤栓塞效果良好,没有发生再出血。
2. 术后2周:患者的四肢肌力、肌张力恢复正常,病理征呈阴性,这一迹象提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未受到损伤。
患者出院时,各项身体指标均恢复正常,后续只需定期复查脑血管情况即可。
结语——深耕脑脊髓血管病领域,以精湛医术守护生命健康
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不仅展现了医疗团队的专业素养与高效协作能力,也为脑动脉瘤的防治科普提供了真实鲜活的案例。希望通过此次采访,能让更多人了解脑动脉瘤的危害与正确应对方法,同时也为在华外籍患者的救治积累宝贵经验。
张清平主任医师于2008年从暨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便投身神经外科临床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经验。神经外科被誉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大脑作为人体最精密、最复杂的器官,每一次诊疗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质量。而张清平主任医师被这个领域的挑战性,以及救人于危难之际的价值感深深吸引——每当成功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完成手术,看着患者从危急状态逐步康复,这份职业成就感便坚定了他在神经外科领域深耕的决心。
为提升专业能力,张清平主任医师在2010年前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修脑脊髓血管疾病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2014年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接受神经解剖及神经介入培训。这两段进修经历,成为他临床生涯的“关键充电期”:
• 南方医院在脑脊髓血管病显微手术领域经验丰富,他在此系统学习了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的显微操作技巧,掌握了精准分离血管、保护神经功能的核心能力;
• 天津环湖医院在神经解剖和神经介入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通过培训,他对脑脊髓的解剖结构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同时熟练掌握了急性脑卒中介入取栓、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植入等介入技术。
这些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被他直接运用到后续的临床工作中,让他更有信心应对各类复杂病例。自2010年起,张清平主任医师便专注于脑脊髓血管病的显微手术与血管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都是他的核心诊疗方向。
除了临床工作,张清平主任医师还身兼数职:他是深圳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深圳市医师协会相关分会理事。在时间分配上,他每天优先保障门诊、手术和患者随访工作;教学中,他善于将临床病例融入教学,带教研究生时,会让学生参与复杂病例讨论、观摩手术,既传授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社会兼职则更多是“借力赋能”——通过中国卒中学会的平台,他能及时了解国内外脑脊髓血管病的最新诊疗进展,将前沿技术带回医院;借助深圳市医师协会的交流机会,他与本地同行分享经验、共同制定诊疗规范,助力提升区域内脑脊髓血管病的诊疗水平。临床、教学、社会兼职三者相互促进,教学倒逼他梳理知识体系,社会兼职拓宽他的视野,最终都反哺于临床工作。
当前,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网络上不时出现年轻网红博主突发脑血管病离世的新闻。作为该领域的专家,张清平主任医师向普通民众发出三点呼吁:
• 重视“高危因素管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建议大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坚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
• 警惕“早期信号”:若突然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 做好“定期筛查”:有脑血管病家族史、长期吸烟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建议40岁后定期进行头颅CTA、MRA等检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谈及未来规划,张清平主任医师表示,会继续聚焦脑脊髓血管病的“微创化”和“精准化”诊疗——例如探索更微创的介入治疗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同时联合南山泛血管实验室、健康管理科、医学影像科、康复医学科等科室,建立“筛查-诊疗-康复-随访”一体化管理模式,提升患者的长期预后效果。教学方面,他希望培养更多兼具临床能力和科研思维的神经外科青年医生,为行业输送优质人才。总而言之,他将始终围绕“守护患者脑健康”这一核心,不断精进技术、拓展边界,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来源:健康智多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