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科风湿病(PRDs)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焦虑发生率为7%-64%,抑郁发生率为6%-59%,这些问题会导致不良健康结局、降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治疗依从性并增加医疗服务利用率。且近年来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心理健康已被儿童关节炎
儿科风湿病(PRDs)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焦虑发生率为7%-64%,抑郁发生率为6%-59%,这些问题会导致不良健康结局、降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治疗依从性并增加医疗服务利用率。且近年来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心理健康已被儿童关节炎和风湿病研究联盟(CARRA)列为高研究优先级,并制定了相关研究议程,多个儿科风湿病诊所也在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和护理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然而,目前缺乏针对儿科风湿病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指导,现有指导多针对初级保健或其他慢性病(如囊性纤维化、糖尿病)患者。而儿科风湿病患者因疾病特点(如疼痛、疲劳、神经精神狼疮相关抑郁等)有特殊的心理健康需求,且心理健康症状可能影响其健康和疾病相关结局。
在此背景下,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推出相关指南声明,旨在为儿科风湿病实践中评估和管理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指导,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相关健康结局。该指南由CARRA心理健康工作组主导制定,汇聚了儿科风湿病学家、行为健康提供者、患者及家长等多方力量,经过一系列严谨流程形成。
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
对于12岁及以上的青少年,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焦虑、抑郁和自杀意念(SI)筛查,必要时可增加筛查频率。(证据等级 1,共识度 84%)
该推荐基于系统性综述的高等级证据,针对12岁及以上群体制定了基础筛查频率。考虑到儿科风湿病青少年中焦虑和抑郁的高发生率(7%-64%和 6%-59%),定期筛查能及时发现问题,而“必要时增加频率”则为临床灵活性提供了空间,以应对疾病波动或心理状态变化等情况。
先前筛查中显示有临床显著焦虑、抑郁或自杀意念症状的患者,在后续就诊时应重新评估。(证据等级 2,共识度 95%)
针对有阳性筛查史的患者进行持续追踪,体现了对高风险群体的重点关注。这类患者的症状可能随疾病进展或治疗变化而波动,重复评估有助于及时调整干预策略,避免症状恶化。
筛查工具应尽可能采用适合患者发展阶段、经心理测量学验证的患者自评工具。(证据等级 2,共识度 92%)
强调工具的“发展适宜性”和“心理测量学验证”,是为了确保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针对青少年的GAD-7和PHQ-9等工具经过验证,能有效反映其心理状态,而患者自评可减少外界干扰,更真实地呈现症状。
在疾病活动度增加、社会心理变化以及过渡期(如搬家、开始新学校)等时期,应更频繁地进行额外筛查。(证据等级 2,共识度 86%)
这些时期是青少年心理脆弱性较高的关键节点。疾病活动度增加可能加剧身体不适与心理压力,而社会环境变化(如转学)可能破坏支持系统,额外筛查能捕捉到这些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
在初次风湿病门诊就诊后或新的风湿病诊断确立后,应尽快进行焦虑、抑郁和自杀意念筛查。(证据等级 2,共识度 80%)
新诊断或首次就诊时,患者和家庭可能面临疾病带来的冲击,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尽早筛查可建立心理状态基线,为后续干预提供参考,同时传递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有助于早期建立信任。
应至少每年使用经过临床验证且包含评估自杀意念项目的工具进行自杀意念筛查,且筛查环境需具备处理阳性筛查结果的资源。(证据等级 2,共识度 80%)
自杀意念筛查需谨慎,工具的临床验证能保证评估的有效性,而“具备处理资源” 是实施前提,避免筛查后无法提供及时干预,增加风险。这一推荐平衡了筛查的必要性与安全性。
少数群体往往不太可能被诊断出心理健康问题并转诊接受治疗。提供者在实施心理健康筛查时,应了解并评估少数群体在评估和获取心理健康资源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证据等级 3,共识度 89%)
该推荐关注健康平等,针对少数群体在心理健康诊断和治疗中的差距,要求提供者主动识别并消除障碍,确保所有患者获得平等的筛查和干预机会。
心理健康问题的协作管理
对于有中重度症状(无论是否有自杀意念)的患者,最好由心理健康专家进行紧急评估,以提供循证治疗建议,包括可能结合心理干预的药物管理方案。(证据等级 1,共识度 100%)
中重度症状提示患者需要专业干预,心理健康专家的紧急评估能确保治疗的专业性和及时性。结合药物与心理干预的循证方案,可针对性改善症状,降低不良结局风险(如治疗依从性差、健康服务利用率增高等)。
对于有轻度症状(且无自杀意念)的患者,建议其随访初级保健提供者以帮助监测症状。(注:轻度症状由经过验证的焦虑和抑郁筛查工具的临床临界值确定)(证据等级 3,共识度 81%)
轻度症状患者可通过初级保健提供者进行持续监测,避免过度占用专科资源。初级保健的连续性有助于跟踪症状变化,同时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支持,必要时再转诊至心理健康专家。
临床环境/教育
应定期(如每年)进行关于心理健康的持续讨论和教育,包括讨论心理健康障碍的警告信号和症状。提供的信息应符合患者的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背景。(证据等级 3,共识度 84%)
持续教育能提升患者和家庭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帮助其识别早期症状。信息需适配发展阶段(如青少年与儿童的理解能力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确保沟通有效,减少误解或抵触。
为促进关于心理健康的讨论,应向被新诊断的患者提供解决风湿病/慢性病中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资源(如事实手册、宣传册、网站、同伴支持等)。(证据等级 3,共识度 80%)
新诊断患者常因疾病带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心理压力,提供资源(如Cure JM基金会的心理健康材料)能帮助其获取信息和支持,同时为医患沟通搭建桥梁,鼓励主动讨论心理困扰。
参考文献:Cunningham NR, Danguecan AN, Ely SL,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ance Statements for Addressing Mental Health Concerns in Youth With Pediatric Rheumatologic Diseases.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25;77(8):953-964. doi:10.1002/acr.25519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儿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