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积极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以及村寨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在充满活力的8月18日至22日这一时间段内,昆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学院“澜湄傣韵”众创队,一行共计9名成员,怀揣着满腔热情与责任感,在昆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团总支书记王兴
艺术工坊+生活课堂,大学生与儿童共织文化认同梦
为积极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以及村寨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在充满活力的8月18日至22日这一时间段内,昆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学院“澜湄傣韵”众创队,一行共计9名成员,怀揣着满腔热情与责任感,在昆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团总支书记王兴宝老师的亲自带领和指导下,毅然踏上了前往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街道曼乱点居民小组的征程。在这片充满傣族风情与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他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童趣傣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作为“三下乡”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互动交流、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为当地儿童带去欢乐与知识,为大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平台,同时也为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艺趣工坊:解码民族美学的密码
活动伊始,非遗传承人带着满怀的热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孩子们娓娓道来傣纹的深邃奥秘——神秘的万字符,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案,它还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对吉祥如意的深切期盼;而那栩栩如生的象纹,则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在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的耐心细致指导下,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五颜六色的颜料,全神贯注地将一个个古老而神秘的符号,精心细致地描绘在洁白无瑕的扇面上。原本静默无声、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图案,在孩子们那童稚而纯真的笔触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灵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鲜活的生命力。
第二天,活动内容进一步升级,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彩色毛线成为了孩子们手中新的“画笔”,他们通过粘贴画这种独特而有趣的形式,亲身体验并感受到了傣锦色彩搭配的绚丽多姿与美学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尽情挥洒着自己的创意与想象力,更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实践,更是一次将环保理念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相得益彰的创新尝试,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与环保相结合的全新世界的大门。
生活滋味:沉浸式体验工匠精神
实践活动的第三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亲自带领着大家一同走进了傣族织锦的制作工坊,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参观学习。在工坊内,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那台历经岁月沧桑、依然运转自如的古老织机所深深吸引。从最初的牵线环节开始,到后续的织造过程,每一根丝线都精准地嵌入到位,丝丝入扣,经纬之间交错得如此紧密而有序。大家围绕着织机,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每一个操作步骤,目不转睛地观察着传承人那娴熟而细腻的手法。在这一过程中,大家真切地、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那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令人心生敬佩。与此同时,随行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也不忘自己的使命,全程跟踪拍摄,用镜头细致地记录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力求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影像的形式完整地保存下来,以便日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文化分享:故事里流淌的民族记忆
如果说前几天的活动侧重于“动手实践”,让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创作的乐趣,那么第四天的“织锦故事会”则更注重“心灵触动”,引领大家深入探寻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众创队特别邀请了非遗传承人,举办了一场既生动又深刻的“织锦故事会”。活动现场,传承人身着传统服饰,神采奕奕地站在织锦前,指着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闸门。她将一根根丝线化作时光的脉络,缓缓诉说起一部编织在经纬之间的民族史诗。每一根丝线,每一个图案,都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智慧和情感,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那些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听众们聚精会神,时而凝视织锦,时而低头沉思,仿佛也被带入了那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长河中。
双向赋能:收获远比付出更多
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双向赋能”。对于儿童而言,这是一次文化启蒙之旅,在趣味盎然中逐步建立起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是一次能力的深度淬炼。为了精心设计这些课程,众创队广泛查阅了大量资料,并积极探索将傣纹元素进行现代化、文创化的创新转换。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们在非遗创新转化方面的能力,更使得这次活动超越了单纯的互动体验,成为一堂生动的人生课程。其所带来的视野拓展、思想升华以及能力锻炼,对大学生们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最后,曼乱点居民小组对“澜湄傣韵”众创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誉,并对众创队成员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一致认为,众创队的到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宝贵的知识和无尽的欢乐,更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居民小组的负责人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能与昆明传媒学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乡村教育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为偏远乡村带去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和充满欢乐的笑声,更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也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锦传承工艺的复杂与艰辛。他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彰显着青春的活力与担当,脚步永不停歇,青春的故事将继续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不断续写,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瞬间都将留下他们坚定而执着的足迹,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
供稿:昆明传媒学院“澜湄傣韵”众创队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