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共赴零废未来:中国零废弃社区的全球气候行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9 20:02 1

摘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垃圾量激增,但许多地区的垃圾处理设施和环保意识尚未同步提升。从城市到海岛再到偏远乡村,破解垃圾治理难题需要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背景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垃圾量激增,但许多地区的垃圾处理设施和环保意识尚未同步提升。从城市到海岛再到偏远乡村,破解垃圾治理难题需要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自2022年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万科公益基金会作为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共同发起多个项目,赋能社会组织推动“零废弃社区”建设。每个项目均立足本地特色,探索可持续的社区减废路径。截至2024年,这些项目已实现固体垃圾减量1879.55吨,推动78.9%的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实践,直接惠及10243人。

三个典型的案例包括山东青岛的城市垃圾治理创新、旅游海岛广西北海涠洲岛的垃圾收运体系转型,以及青海玉树牧区的社区生态修复实践。

尽管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迥异,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了以社区为本、因地制宜的零废弃模式,不仅能构建有效的可持续治理样板,其经验更可复制推广至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地区。

打造高密度城市零废弃生态圈:

青岛大北曲西社区实践

在青岛市城阳区,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大北曲西社区的垃圾治理转型。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项目设计、预算管理和实施支持下,该项目以“减量、重复利用、循环再生”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一个涵盖家庭、学校、企业和公共空间的零废弃生态网络。

项目的核心设施之一是一座专业的有机垃圾处理中心,通过生物降解技术,将收集的有机废弃物(尤其是落叶)百分百转化为堆肥。此举有效减少了填埋场渗滤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有毒液体)和甲烷(强效温室气体)的产生。两年来,社区内设置的堆肥箱已成功转化22立方米的落叶。

学生参观当地堆肥教育中心

为提升公众参与度,中心组织了多场零废弃主题工作坊,倡导“共创、共生、共赢”理念,联动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和民间团体,共同推进零废弃生态建设。项目还培育了一支志愿者队伍,通过专业培训赋能社区居民成为环保行动带头人。

这一实践的溢出效应已延伸至校园。城阳区育才小学开设了“垃圾与生活:低碳行动”课程:社工带领学生参访社区堆肥教育中心,学习有机堆肥和环保酵素制作,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从校园向家庭和社区辐射。

社区零废弃花园

在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节点,学生、职工和居民积极参与零废弃行动、共建零废弃都市,这些集体努力的成果尤为显著。其中,由居民共同设计的“零废弃花园”将环保教育转化为生动实践。

在此基础上,该项目正在持续推广成功的经验。城阳万科蝴蝶城的六个居民区已引入厨余和园林垃圾堆肥系统,带动居民绿色生活理念的不断提升。一位居民感叹:“没想到落叶不仅能减少清理负担,还能变废为宝。”

青岛不断发展的零废弃社区网络已引发广泛关注。相关实践催生了两项市级政策提案,并获得央视等国家级媒体报道。

这一不断发展的运动根植于“学校、家庭、社区”的三方联动机制。通过家庭参与、实践教育和多元协作,城阳区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低成本的零废弃路径。

短短两年间,项目已实现社区垃圾减量49,802公斤,涵盖有机物、纸张、塑料、玻璃、金属和纺织品等等,其中46,302公斤得到回收利用,相当于减少164,031.935公斤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随着更多社区寻求可持续垃圾治理方案,这一模式为中国乃至全球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

创新零废弃旅游模式:

广西北海涠洲岛的生态实践

零废弃实践不仅扩展到居民区,还延伸到了中国生态敏感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广西涠洲岛。2019年由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基线调查显示,这座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的岛屿正面临旅游经济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虽然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岛上日均产生垃圾40-50吨,旅游旺季时甚至超过100吨,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金、项目设计和实施支持下,北海益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启动了一项旨在减少海岛及周边海域垃圾污染的项目,同时开发适合当地的有机废弃物处理方案。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将涠洲岛打造成为零废弃旅游示范区的标杆。

当地能力建设培训

该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引导游客、提供环境培训项目以及创建可复制的最佳实践——形成连接游客、当地企业、居民和文化旅游部门的闭环可持续发展网络。项目首先在西角码头设置零废弃主题宣传矩阵,让游客从登岛伊始就感受到责任旅游的氛围;正在开发中的创新项目“零废弃岛屿互动指南”将向游客介绍并引导他们参观咖啡馆、书店、零废弃餐厅、政府食堂、生态农场和度假社区等精选场所;为了加深参与度,游客还可以参加一些富有创意的活动,例如用垃圾换咖啡、交换书籍、用咖啡渣堆肥以及用收集的塑料瓶换取可回收的艺术品。

为提升本地治理能力,项目组对民宿从业者、餐馆、其他商户及居民开展了系统培训,重点教授环保酵素制作与垃圾分类知识。目前该项目已组建起一支由11位妇女志愿者组成的队伍,这支志愿者队伍预计将在项目期内拓展至40位女性。

她们通过开展堆肥演示、酵素工坊等活动,不仅督导商户落实可持续实践,还建立了完善的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转型进程。

向咖啡店授予示范标牌

为确保质量和问责机制,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该项目推出了一套新的绿色认证体系,定期评估参与商户在垃圾分类、酵素使用、厨余管理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设立“流动红旗”机制激励表现优异的商户,同时移除不达标的商户,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氛围,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社区参与。

自2024年9月启动以来,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处理厨余垃圾10吨、园林垃圾3200公斤,实现碳减排3.676吨。目前已完成40余家摊主的定向培训,共有42人通过环保酵素工作坊考核,并计划将项目覆盖范围扩大至100家民宿和餐饮单位。

集体合影

展望未来,该项目旨在深化与政府机构、当地社区和本地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规模。厨余垃圾堆肥和生态酵素制作产生的碳减排量将被量化并公开,向居民和游客展示他们共同努力带来的改变。通过建立一套可复制的模式,涠洲岛的零废弃倡议不仅促进了中国实现零废弃目标,也为全球创建韧性、包容和环境友好型岛屿的行动贡献了一份力量。

青海玉树零废弃牧区实践:

以“3R”原则推动高原生态转型

在海拔4700米的青海省玉树市哈秀乡甘宁村,脆弱的草甸生态系统正在见证一场基于零废弃理念的生活方式变革。

这个拥有348户、1300余名居民的牧区社区,其中99%人口以放牧为生。这里不仅分布着100多处天然泉眼,更是雪豹、金雕、藏狐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然而,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正面临着现代垃圾治理的严峻挑战。

在甘宁村开展的教育工作坊

从历史上看,传统游牧生活中牧民依赖于牦牛和其他牲畜制成的可降解生活器具。但近几十年来,塑料和合成材料的普及给当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威胁——由于缺乏垃圾收运体系,该地距离最近的玉树市回收中心也超过100公里,村里的大量垃圾被直接丢弃在草原上,即便运至废物处理设施也难以分拣回收。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2023年12月起,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管理、项目设计和实施支持下,玉树州游牧生态文化保护协会在甘宁村帕卓巴社区启动了零废弃社区项目。基于“减量、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这项针对高寒生态脆弱区量身定制的计划正在展现其实用和示范价值。

在甘宁村开展的教育工作坊

2024年5月,协会秘书长昂江与外部专家合作,深入甘宁村及周边12个牧区,开展系列环境教育工作坊。工作坊聚焦食品包装草原污染、劣质塑料餐具的健康风险等现实问题,通过展示不当处置废弃物对生态和公共健康的连锁影响,配合实用废弃物管理技能培训,切实提升牧民环保意识。项目已覆盖40名工作坊学员,并对30户残疾家庭进行入户指导,重点揭示低质塑料制品的环境危害,引导人们树立环保意识。

实践层面,项目组针对牧场、水源地等污染关键区域发起6次清理行动,在约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回收塑料瓶、废弃衣物等固体垃圾大约900公斤。

同时项目培育了13户以妇女为主的“零废弃示范家庭”,通过发放可重复使用的生活用品,组建起一支本土化垃圾治理先锋队。这些环保使者通过同伴教育,正在将可持续生活方式辐射至整个社区。

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当地环境,更在中国生态最关键的地区之一——“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筑牢了社区主体意识与生态韧性。

草原和河岸清理行动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要在中国推广零废弃运动,需要保持青岛、涠洲岛、玉树试点项目所秉持的“社区优先”理念,建立持久合作关系。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完善适应城市、海岛、牧区等不同场景的零废弃模式工具包,重点在旅游区拓展有机垃圾处理、在新城市推广“校-家-社”回收网络、为生态脆弱区牧户定制宣教方案。通过基层创新与政策支持相结合,推动零废弃实践融入中国循环经济议程和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

随着2030年临近,每一吨垃圾的减量、每一个家庭的参与都至关重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继续与合作伙伴深化协作,保持转型势头,共同迈向更清洁、更具韧性的未来。

* 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个人、企业或其相关产品、服务、活动的背书。

来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