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时节,黔东思南的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掠过村寨。在塘头镇旗山社区活动室里,9岁留守未成年人刘明惠踮起脚尖,将剪好的红五星贴在窗上。阳光透过彩纸,在她脸上洒下细碎光斑——这是她在社区假期学校度过的第二个暑假。
盛夏时节,黔东思南的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掠过村寨。在塘头镇旗山社区活动室里,9岁留守未成年人刘明惠踮起脚尖,将剪好的红五星贴在窗上。阳光透过彩纸,在她脸上洒下细碎光斑——这是她在社区假期学校度过的第二个暑假。
这样的场景,正在思南县63所假期学校同步上演。从2015年试办的3个教学点,到如今覆盖70个村(社区)、惠及2446名中小学生的关爱网络,这场以“党建带关建”为纽带的十年坚守,已在黔东大地织就一张温暖的守护之网。
党建为钥,解锁育人密码
“起步时只有3间教室、5名退休教师,连课桌椅都凑不齐。”思南县关工委副主任刘代江翻着泛黄的相册感慨道。而今,教育局调配新课桌,公安局送来救生圈,大学生志愿者带来平板电脑......“这十年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暖。”
假期学校开班
这温暖的“雪球”,始于2015年的一次调研。当时县关工委发现,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暑期“脱管”问题突出:孩子们或在河边嬉戏,或随老人在田间游荡,安全与教育成为家长心头重负。县委当即决策,以“党建带关建”为抓手,构建“组织部牵头、关工委协调、部门联动”机制。
十年间,各部门如精密咬合的齿轮协同运转:教育局不仅开放校舍,更组织编写融合红色故事与乡土文化的《假期课程包》;公安局的“安全课堂”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民警通过情景剧教防拐技巧,在泳池边实操演练防溺水技能。“有孩子课后告诉我:“阿姨,我知道要跑到有监控的地方了!那一刻所有付出都值了。”民警代西娜说。
童心为镜,照见成长印记
这里的课程表永远跟着孩子需求走:留守未成年人多的村社增设“亲情连线”室;民政局的“微心愿”活动总会准时送达——新书包、运动鞋、故事书,这些微小礼物承载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关怀。
83岁老党员邓朝廷十年走遍12个村寨,为孩子们讲述“红军在思南”的故事。在非遗传承人的课堂上,剪纸艺人王再臣教孩子们用红纸剪出家乡的吊脚楼、风雨桥。10岁的朱睿景剪得格外认真:“奶奶说,剪的时候要想好事,剪出来才好看。”
非遗剪纸走进假期学校
“以前暑假跟着爷爷放牛,现在能学剪纸、听故事,警察阿姨还教我们保护自己。”学生朱诗雨在日记里写道,“老师说我们像山里的小树,好好长就能变成有用的木材。”
这样的成长故事在思南俯拾皆是:有孩子用所学安全知识劝阻同伴下河;有学生主动组建“互助小组”关心同学;更多留守未成年人从沉默寡言变得开朗自信,给远方父母打电话时会骄傲地说:“我在假期学校得了小红花!”
十年深耕,初心沉淀为丰硕成果
思南假期学校的“成长档案”记录着动人变迁:服务范围从3村扩展至70个村(社区),累计陪伴超1.2万名孩子;课程从作业辅导发展为涵盖红色教育、安全防护、非遗传承等12类46门课程;参与力量从58名“五老”壮大至313名大学生志愿者、106名“五老”骨干及专业队伍组成的关爱大军。2025年,各方投入资金物资总值近20万元——数字背后,是全社会的守护热忱。
开展假期普法讲座
“我在浙江打工,以前暑假总睡不着觉,怕娃没人管。”家长黎应强道出众多务工者的心声,“现在每天看到孩子学本事、笑哈哈的视频,干活都更有劲了。这是党和政府给老百姓办的实在事!”
这份“实在”源于机制的韧性:县委组织部牵头制定《假期学校规范》,关工委建立“需求—资源—服务”对接机制,乡镇党委定期调度,村党组织确保落地见效。
暮色渐浓,孙家坝镇笔架村的假期学校亮起灯火。孩子们排队将当天的“收获”贴上墙面——有画着党徽的图画,写着“安全”的卡片,还有未完成的红五星剪纸。
窗外党旗轻扬,室内灯火通明。孩子们的笑脸如被阳光吻过的种子,静待破土而生。
十年坚守证明:当党建与民生同频共振,当各方力量向童心汇聚,既能破解“看护难”的民生考题,更能在孩子心中播下爱党爱国、向上向善的种子。这颗种子必将在黔东沃土生根发芽,而这场跨越十年的关爱接力,仍在续写温暖篇章——因为守护孩子,就是守望未来。
思南县委组织部
编辑 蔡义桂
二审 黄修宇
三审 梁晶晶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