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祖母还说:汪家山下,曾经是姓汪的人居住过;刚开始移居的时候只晓得叫“社祖下”这一小块地方。当时的汪姓人群居多,还修有“社观”以供众人祭祀,至今这里仍然把“社观”留在社祖下,并且当地人还集资修缮一新,供地方上人们祭祀。
在老家我常听到过祖辈讲述老家的发展史和如今地名的来历。
据族谱记载:最早见于唐中期的唐庄宗宜春邑城分支岭东下枚社。还有称民国宜春县志石里乡胜西二图二甲岭东下枚。
据我的祖母传说:我们现在的常住地,最早叫汪家山下。就是如今百度地图也只能找到这个地名,没有如今的地名。
祖母还说:汪家山下,曾经是姓汪的人居住过;刚开始移居的时候只晓得叫“社祖下”这一小块地方。当时的汪姓人群居多,还修有“社观”以供众人祭祀,至今这里仍然把“社观”留在社祖下,并且当地人还集资修缮一新,供地方上人们祭祀。
听说昔日老百姓和如今都一样,只要有那里动土或杀只鸡,鸭……都得先“社观”上拜三拜,然后插上三支香,烧上几块草纸,才能回家动手杀鸡……。
民国年间的初期,据当地长者说:这里汪家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间大部分男丁暴死,结果余下的汪姓人陆续迁移了,至于这一事情是否真假,这只是祖辈传说而已,至今无法考究。也就是说:这一现象发生是否与社祖下地理位有关,通常人们爱说与风水有关;可是没有科学依据。
对于住在社祖下的“社观”前面或者说下面的两户人家,一家姓郭,一家姓易都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革命时期迁移户。两家人迁移到这里的时候都算是人丁财旺,生活水平不错。
就拿易姓来说:解放前是个财主人家,解放后斗地主分田地,被当地政府迁移到我的大队的。夫妻俩人品还是不错的,谁知道迁移到这里生育了两儿两女,长大后两个女儿都蛮好的,嫁后都有儿有女,生活幸福。可是易姓两个儿子就不怎的,一个驼背,一个哑巴,驼子算是娶了白知老婆,生有一女,八十年代初驼子的父母俩先后死亡。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生活所迫,驼子夫妻俩都患绝症死亡了,唯一的女儿被迫跟姑姑生活;易姓第二儿子哑巴被生产队送到楠木养院,早几年也疾病困扰死亡了,剩下唯一女孩据说外嫁河南了。对于易姓一家房子早已夷为平地,长满杂草了。
至于郭姓迁移到这里的时候有2个儿一女,且郭姓本操有唢呐。在当时是我们家乡十里八乡有唢呐手,在当地素有“两把口”之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儿一女都长大成人,大女儿嫁到丰岭背的一名老师。后来两个儿子都是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结婚成家了,可是大儿子成家后,先后连续生下5儿2女。可是中途大儿子老婆在八十年代初患疾病离开了人世,至今2个女儿外嫁生活不错,而5个儿子至今就是大儿子结婚了,生有3个女儿。其余的4个儿子至今还单身狗一个。
至于郭姓的二儿子,早在九十年代另建新房,至今人丁兴旺,他的大孙子还考上了985。
写在最后,对于居住在社祖下的社观前面或下面的迁移到这里的时候,都是人丁兴旺的,可是后易姓八口之家到今仅剩下一个女嫁女,郭姓大儿子也是这样,一家九口人如今大儿子只生三女儿,另外四个儿子都已经四十开外还是单身狗一个!!当地人都说:他们两家的住房与这个地方地理有关或者说风水有关。对于到底什么原因导致的,至今没有确切答案!
来源:匆匆忙忙7800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