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滇中楚雄,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其中,非遗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活态传承,凝聚着千百年来彝乡儿女的智慧与情感。从热闹非凡的彝族火把节到悠扬婉转的梅葛古歌,从精美绝伦的彝族服饰到底蕴深厚的毕摩文化,楚雄州的非遗瑰宝,正在新时代的守护与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滇中楚雄,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其中,非遗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活态传承,凝聚着千百年来彝乡儿女的智慧与情感。从热闹非凡的彝族火把节到悠扬婉转的梅葛古歌,从精美绝伦的彝族服饰到底蕴深厚的毕摩文化,楚雄州的非遗瑰宝,正在新时代的守护与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彝族刺绣)
(彝族火把节)
近年来,楚雄州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不断夯实保护基础、拓展传播途径、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彝绣文创产品)
(楚雄时装周)
健全体系强保障,夯实传承根基
楚雄州构建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截至目前,全州已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960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82项,州级282项,县市级58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422人,其中国家级15人,省级151人,州级470人,县市级1786人。从彝绣、彝族左脚舞到查姆史诗、彝医药,丰富的非遗项目与庞大的传承人群体,共同构成了楚雄州非遗保护的核心力量。
(楚雄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为确保非遗保护工作落地见效,楚雄州强化统筹规划与制度保障。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保护条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保护条例》,印发《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保护条例实施办法》《楚雄州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法规;2024年完成“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独立建制,10县(市)分别配置非遗专干,楚雄市、姚安县、元谋县、永仁县相继挂牌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形成“州级统筹、县市落实、专人负责”格局。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每年组织非遗业务培训和考核,2020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20余期,培训3.6万余人次;实行传承人动态管理,制作《传承人考核手册》,依法取消7名不合格州级传承人资格。
创新传播促普及,焕发非遗生机
楚雄州积极借助数字化手段和新媒体平台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制作非遗主题动漫片《火城奇遇记》,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向青少年介绍非遗;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博会、南博会、文博会及火把节、虎文化节等,开展非遗展示展演、论坛、购物节、文物展览等活动;举办非遗公开课、“红火楚雄文旅大讲堂”“楚博讲坛”,联合楚雄日报开设“遇见楚雄”专栏,宣讲非遗相关法律法规;组织传承人参加全国、全省文化艺术节、民歌节、彩云奖、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戏剧曲艺汇演等活动并获多项奖项。
(非遗主题动漫片《火城奇遇记》)
(《梅葛》文化进校园)
数字化保护同步推进,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梅葛数字化建设试点、彝医药《齐苏书》抢救记录;初步建立彝族火把节、彝族左脚舞等1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据库及档案资料库;完成10名国家级、8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搭建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数字展示平台、传统音乐数字化展示平台,10县(市)分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开设非遗慕课教学,对十大类别非遗进行广泛宣传,用数字化、多媒体形式开展传承传播。
(彝医药典籍)
融合发展赋新能,助力高质量发展
楚雄州着力推动非遗与旅游、时尚、乡村振兴等领域深度融合,探索“非遗+”路径。开展非遗进景区、酒店、民宿“三进”活动,推出非遗精品旅游线路;2025年火把节“爆火出圈”,中国·楚雄时装周通过彝绣展示,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依托州、县(市)、乡镇、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以梅葛、火把节、彝族服饰等为主题的非遗展示馆、传习所、传承点共82个,初步形成集展示、体验、传播于一体的非遗生态网络。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楚雄段)“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楚雄州举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助力产业与乡村振兴,全州建立非遗工坊134个(其中10个被认定为省级、56个被认定为州级),实施以彝族服饰为龙头的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培育2200余家民族民间手工艺企业及经营店,带动13200余名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就业;完成13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编制,积极争取320余万元资金推进保护区规划建设,使之与城乡规划和旅游业发展有效衔接。同时,投入1000余万元编印《楚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6卷)、《楚雄州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楚雄非遗志》等书籍画册,支持传承人录制彝族左脚舞、梅葛、酒歌等DVD专辑,推动非遗成果转化。
(彝族毕摩文化)
(彝文典籍)
锚定目标谋未来,绘就保护新篇
针对宣传普及不深入、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传承人后继乏人、产业化发展滞后等问题,楚雄州明确后续计划:将进一步提高对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非遗保护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及文化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完善州、县(市)非遗保护机构,配齐专业人才,加大对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传承人扶持力度,搭建服务、宣传展示平台,完善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推进非遗专题场馆建设,积极争取建设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支持县(市)建设集民俗、民居、农耕文化、文博等于一体的展示中心;全面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建立健全国家级、省级、州级项目及传承人资料档案库,形成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
同时,楚雄州设定“十五五”末期目标: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增至17项以上,省级100项以上,州级300项以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15人以上,省级200人以上,州级500人以上;建设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成全州非遗传承体验中心、传承基地和传习馆(所、室)100个以上;健全各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建立非遗专家库和非遗保护协会,让非遗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独特魅力,为楚雄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动能。
来源: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杨燕婷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
来源:就爱去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