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互联网大佬们抢着给你当菜贩子,2025年美团优选的服务器都快长草了——这五年,社区团购把“风口”玩成了“坟头”,烧光800亿才发现:卖菜这活儿,真不是敲代码能搞定的。当年刘强东悬赏2000万要当“菜王”,滴滴司机的比亚迪贴满橙心优选广告,团长们月入过
2020年互联网大佬们抢着给你当菜贩子,2025年美团优选的服务器都快长草了——这五年,社区团购把“风口”玩成了“坟头”,烧光800亿才发现:卖菜这活儿,真不是敲代码能搞定的。当年刘强东悬赏2000万要当“菜王”,滴滴司机的比亚迪贴满橙心优选广告,团长们月入过万比白领还风光;如今美团优选关张,京喜拼拼解散,只剩多多买菜在废墟上捡漏,活像打完架的醉汉蹲在路边数钢镚。这场闹剧里,没有赢家,只有一群被“高频刚需”四个字骗得底裤都不剩的互联网精英,终于承认:有些钱,真不是靠烧就能赚的。
一、资本疯了:2020年的抢菜大战,比广场舞大妈抢鸡蛋还疯狂
2020年的社区团购,简直是互联网版“饥饿游戏”。大佬们揣着钞票冲进菜市场,活像刚发工资的年轻人冲进直播间,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剁手”再说。刘强东亲自给京喜拼拼站台,开出“省区第一奖2000万”的悬赏令——要知道,当年京东物流上市融资也就241亿,这2000万扔出去,跟撒胡椒面似的,就为了争个“菜篮子冠军”的虚名。
阿里更夸张,内部同时跑着四个社区团购项目,淘菜菜单是为了挤进行业前三,就砸了200亿,还放话“预算不设上限”。这哪是做业务?分明是富二代炫富:“我就是要让你们看看,钱花起来能有多响!”滴滴更绝,橙心优选直接把司机的比亚迪、荣威贴成移动广告牌,满大街跑的不是网约车,是“橙心优选特惠鸡蛋9.9元10个”的活体广告。司机师傅们一边接单一边当宣传员,赚着两份钱,心里怕是在想:“这活儿比拉活儿轻松,就是车贴撕下来的时候能粘掉层漆。”
最魔幻的是乡镇市场。美团优选和多多买菜为了抢“团长”,把村口小卖部老板、广场舞领队、甚至小区保安都发展成了“合作伙伴”。团长们每天在微信群发链接、收订单,月入过万不是梦——那会儿乡镇就业市场突然振兴,比政府扶贫政策还见效快。有个笑话当时在团长圈流传:“以前我妈嫌我玩手机不务正业,现在她天天催我:‘群里今天的鸡蛋链接发了没?隔壁王婶都催三遍了!’”
但大佬们忘了,生鲜这行当,从来不是靠嗓门大、花钱狠就能搞定的。永辉超市干了三十年,弯腰捡钢镚捡出个千亿营收,已经是行业天花板。互联网公司倒好,带着“用代码重构菜市场”的雄心壮志,以为烧钱就能把永辉模式按在地上摩擦。结果呢?人家永辉是三十年磨一剑,他们是三年烧百亿,最后发现:剑没磨成,火先把自己烧着了。
二、生鲜的地狱难度:互联网算不过菜市场的账,比数学考试还绝望
社区团购刚火的时候,互联网大佬们觉得自己找到了“降维打击”的密码:次日达+自提,履约成本比前置仓低20倍;精简SKU+预售,用订单量压价供应商;砍掉中间商,产地直采把加价率从45%压到20%——这账算得,比会计事务所年报还漂亮。京喜拼拼甚至画了张UE模型图:毛利率15%,配送成本10%,补贴2%,最后能赚3%!当时京东高管看着这张图,怕是觉得下一个千亿业务稳了。
结果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京喜拼拼的毛利率一度是负数,后来好不容易提到6%,离15%的目标还差着一个珠穆朗玛峰。美团优选更惨,五年亏了800亿,相当于每天亏4400万——这钱要是拿去买彩票,天天中头奖都花不完。为什么?因为生鲜这行当,根本不是按“互联网逻辑”运行的。
第一,利润空间比刀片还薄。生鲜电商喊了这么多年“高频刚需”,但“刚需”不代表“高利润”。你每天都要吃饭,但会为了一把青菜多付5毛钱吗?不会。所以生鲜的毛利率天生就低,永辉超市毛利率常年在20%左右,已经算行业翘楚。社区团购为了抢用户,还得比超市便宜1/5,毛利率直接被砍到10%以下。更坑的是损耗率——蔬菜、水果、肉类从产地到用户手里,损耗率能高达10%-15%,夏天的草莓、冬天的绿叶菜,损耗率甚至能到30%。这意味着卖100块钱的菜,30块钱可能直接烂在仓库里。京喜拼拼的BD(商务拓展)曾经吐槽:“我们算来算去,发现卖菜还不如卖废品赚钱——废品至少没损耗。”
第二,区域差异比方言还复杂。互联网公司信奉“规模至上”,以为一个模式能复制到全国。但生鲜这东西,南北方差异比甜粽咸粽还大。北京人爱吃冰鲜鸡,觉得方便;广东人看到冰鲜鸡就皱眉:“冇鸡味!”(没鸡味)。山东人买菜论“捆”,上海人买菜论“根”,你让山东的供应链给上海送“一根葱”,物流成本比葱还贵。
更要命的是供应链本地化。朴朴超市在福州能吊打盒马,因为它熟悉当地的蔬菜批发市场、小商贩;叮咚买菜在华东称王,因为它知道江浙人爱吃什么小海鲜。社区团购想搞“全国统一供应链”,结果就是:从海南运荔枝到东北,还没到用户手里就烂了一半;从内蒙古运羊肉到广东,冷链成本比羊肉本身还贵。有个多多买菜的供应商吐槽:“平台让我把山东的大蒜运到云南,我说云南本地大蒜比山东的便宜,他们说‘不行,我们要全国统一价’——统一价?统一亏还差不多!”
互联网大佬们习惯了“用规模摊薄成本”,但生鲜是“非标品”,规模越大,损耗越高、管理越难。就像你想把一群猫排成整齐的队列,越想控制,它们跑得越乱。最后社区团购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压缩的履约成本、供应链成本,全被损耗和区域差异吃掉了。京喜拼拼的UE模型里那“3%的利润”,从来就没出现过——现实是,连1%的利润都是奢望。
三、定位尴尬:夹在即时零售和下楼买菜之间,比夹心饼干还难受
2022年,多多买菜和美团优选市占率加起来76%,双寡头格局成型。大佬们终于松了口气:“打了两年,总算把对手熬死了,该赚钱了吧?”结果发现,自己掉进了另一个坑——定位尴尬,进退两难。
社区团购的模式是“次日达+自提”:今天下单,明天去团长那里提货。听起来挺方便,但用户真的需要吗?你想想:如果家里没菜了,是愿意等明天去小卖部自提,还是直接点个外卖半小时送到?或者干脆下楼去菜市场买,还能挑挑拣拣?
答案不言而喻。即时零售的崛起,直接把社区团购的“便利性”按在地上摩擦。2023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6500亿,是社区团购的两倍;2025年外卖大战打响,京东、淘宝闪购进场,单日订单量冲破两亿——现在用户想买瓶酱油、一包纸巾,打开外卖APP半小时送到,谁还耐烦等第二天?
社区团购想转型,结果更尴尬。为了提高毛利率,它开始减少生鲜SKU,增加日用百货、零食饮料——不卖菜了,改卖洗衣粉、方便面。可问题是:论品类丰富,它比不过淘宝京东;论即时性,它比不过外卖;论价格,楼下小卖部说不定更便宜。用户心里犯嘀咕:“我为啥要在你这儿买?为了情怀吗?”
有个北京的白领吐槽:“以前社区团购抢鸡蛋,图个便宜;现在鸡蛋不比超市便宜多少,还得第二天去小区门口取。有次我下单买了袋大米,第二天去提货,发现团长忘了通知我,大米在小卖部角落里放了三天,袋子都受潮了。从此我就卸载了——与其受这气,不如外卖点个大米,小哥还能帮我扛上楼。”
社区团购的定位,就像个“四不像”:想当生鲜电商,损耗高到想哭;想当即时零售,时效慢到劝退;想当传统超市,品类少得可怜。最后用户用脚投票:“你谁啊?我不需要你。”
四、大佬们的撤退与坚守:美团跑路,多多捡漏,这场仗到底谁赢了?
2025年夏天,社区团购的结局终于分晓:美团优选大幅收缩,服务器快长草了;多多买菜还在硬撑,消化着美团退出后的市场份额。两家的不同选择,其实早就写在了基因里。
美团的底色是“本地生活服务”,从外卖到到店酒旅,再到后来的闪电仓、快乐猴,卖菜从来只是它的“副业”——用高频生鲜引流,最终想做的是商品零售。可生鲜这“副业”太烧钱,五年亏800亿,比它早期做外卖亏的还多。美团高层终于想明白:“与其在卖菜这泥潭里挣扎,不如把钱投到闪电仓、即时零售这些‘能赚钱’的业务上。”所以今年6月,美团优选突然宣布“大范围停止接单”,连个像样的告别都没有,活像个逃单的食客。
拼多多不一样。它从出生就带着“农产品基因”,早期在淘宝京东的夹缝里生存,靠卖苹果、大蒜、猕猴桃起家。对拼多多来说,做社区团购不是“转型”,是“换个方式卖菜”。拼多多高管在业绩会上说:“我们早年发现生鲜电商损耗太高,才琢磨优化供应链,搞了多多买菜。”——人家是真懂菜,也真能吃苦。
但就算多多买菜现在“捡漏”,日子也不好过。即时零售的炮火已经烧到了它的家门口。京东和淘宝闪购带着补贴杀进来,用户想买菜,打开外卖APP半小时送到;想买日用品,闪电仓20分钟上门。社区团购的“次日达+自提”,在“小时达”“分钟达”面前,就像诺基亚遇上了智能手机——不是不好,是时代变了。
资本市场早就看穿了这一切。今年二季报,拼多多高管一边说“多多买菜很有意义”,一边又承认“这是个比较苦的业务”。苦在哪儿?苦在投入大、回报慢,还随时可能被新物种颠覆。就像你好不容易爬上一座山,发现山顶上还有一座更高的山,而你已经没力气爬了。
五、终极反思:互联网为什么搞不定一把青菜?因为它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社区团购的惨烈收场,本质上是互联网“规模神话”和“降维打击”思维的破产。互联网公司习惯了用资本砸出用户、用数据优化效率,以为所有行业都能被“重构”“颠覆”。但生鲜这行当,偏偏不吃这一套。
它有自己的规律:非标品、区域差异大、损耗高、利润薄,需要耐心、细致、接地气的运营——这些都不是靠烧钱、敲代码能解决的。永辉超市三十年磨一剑,靠的是对供应链的深耕、对损耗的控制、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而互联网公司带着“三个月出奇迹”的浮躁,以为靠“补贴-垄断-涨价”的套路就能复制外卖、打车的成功。
结果呢?外卖和打车是标准化服务,用户对价格敏感,补贴能快速拉新;但生鲜是“非标品”,用户要的是新鲜、方便、便宜,缺一不可。你补贴时用户蜂拥而至,补贴一停,他们立刻回到菜市场——毕竟菜市场老板能记住“张阿姨爱吃嫩一点的菠菜”“李大叔要带泥的胡萝卜”,而社区团购的算法,永远算不出这些“人情味儿”。
社区团购的故事,给所有互联网公司上了一课:不是所有行业都能被“互联网化”,有些钱,真的需要弯腰慢慢捡;有些规律,真的不能靠资本硬刚。2020年大佬们抢着给你当菜贩子,2025年他们集体认栽——这800亿烧得值不值?对用户来说,可能白嫖过几次便宜鸡蛋;对行业来说,可能加速了供应链优化;但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大概是终于明白:在菜市场这个“江湖”里,他们不是“降维打击”的大佬,只是个“不懂规矩”的愣头青。
最后说个冷知识:现在还有人用社区团购吗?有,主要是两类人:一是习惯了“次日自提”的老年人,觉得“反正明天也要买菜,今天下单省几块是几块”;二是拼多多的下沉市场用户,他们对价格敏感,也能接受“等一天”。但这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风口”了,更像是个“ niche market”(小众市场)——大佬们退场了,留下几个玩家,慢慢捡钢镚,就像永辉超市那样。
或许这才是社区团购最终的结局:从“互联网神话”回归“传统生意”,从“资本狂欢”变成“弯腰捡钢镚”。毕竟,菜市场从来不是靠讲故事就能赚钱的地方,它只认一个道理:谁踏实,谁才能活得久。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