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夜韵萦戏台,非遗评专唱新声。晚风拂过湾里庙的飞檐,携着千年鹊桥的絮语,与戏台上婉转的评韵悄然相遇;华灯初上,七夕的浪漫与评剧的雅致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石家庄湾里庙步行街交织。丁酉年七巧节,当时光的指针拨向浪漫,这条繁华街区并未沉溺于寻常的喧哗,而是在新搭建
七夕,接地气的评剧戏台与一座城浪漫相约
七夕夜韵萦戏台,非遗评专唱新声。晚风拂过湾里庙的飞檐,携着千年鹊桥的絮语,与戏台上婉转的评韵悄然相遇;华灯初上,七夕的浪漫与评剧的雅致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石家庄湾里庙步行街交织。丁酉年七巧节,当时光的指针拨向浪漫,这条繁华街区并未沉溺于寻常的喧哗,而是在新搭建舞台的灯火通明里,完成了一场与民族根魂、河北地方戏的深沉对望;一场浸润着燕赵乡音的评剧专场演出在此拉开帷幕,以传统戏曲之韵,为市民、游客奉上了一场兼具文化厚度与浪漫氛围的非遗盛宴。
作为河北地方戏的代表、全国四大剧种之一的评剧在燕赵大地拥有深厚的群众根基。此次演出的举办地——袁淑梅艺术中心 湾里庙大舞台,是该步行街深耕非遗文化的又一重要实践。而此次评剧专场的设立,不仅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在商业街区落地生根,更搭建起“传统文化+现代商业”的融合新场景,为步行街注入了鲜活的戏曲生命力。
当晚,八月清风拂过戏台,灯光月色交相辉映,“专业艺术引领+群众参与”的独特演出模式点亮了七夕夜。演出伊始,省著名京、评、梆及歌曲司鼓指挥张四肖,李进民操持板胡,悠扬的曲牌一响,便将观众带入评剧的独特意境中。11个经典选段次第上演,既有《刘巧儿》《夺印》《金沙江畔》等现代戏的热血情怀,也有《乾坤带》《茶瓶记》《花为媒》等传统戏的雅致韵味。郝新华等演唱的《刘巧儿》“火红的太阳出东方”,一开嗓便赢得满堂彩;李艳杰等演绎的《花为媒》“报花名”,字句婉转间尽显传统戏曲的灵动;省心连心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袁忠海带来的《夺印》“劝广清”,更是以深厚的功底打动人心。
演出高潮处,全场目光聚焦于舞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袁淑梅压轴登场,与多位票友共同演唱《刘巧儿》选段“小桥送线”。熟悉的旋律、醇厚的唱腔,瞬间点燃全场热情,台下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非遗传承人与戏迷的隔空呼应,成为当晚最动人的文化对话。
这是当晚最动人的诗篇,写在落帷时分。艺术家袁淑梅并未遥远地立于神坛,而是从容走近市民,与大家共享那曲深情。这一刻,艺术拆除了无形的墙,传承人与聆听者呼吸相闻,声息相和。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街头巷尾、可触可感的生命之河。
那灯火,照见的何止是戏文里的悲欢离合?它更照亮了非遗传承路上那束不曾熄灭的火炬。袁淑梅艺术中心在此扎根,宛如一株不凋的梅树,将评剧这朵燕赵沃土孕育的奇卉,栽种进了现代商业的土壤。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心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表演,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叙事。
这场七夕评剧专场,不仅是一次艺术展演,更是一次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它让评剧这门古老艺术走出剧场、融入街区,在市井中焕发新活力:既让市民、游客在逛街休闲时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为步行街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推动“商业街区”向“文化地标”升级。当最后一段唱腔落下,秋风裹挟着戏韵消散在夜色中,观众仍意犹未尽。这场演出,既是对评剧艺术的致敬,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袁淑梅表示,未来,艺术中心 湾里庙大舞台将继续以戏为媒,让非遗之花在现代商业土壤中常开常新。
于是,这场演出超越了节庆的欢愉,升华为一场文化的涅槃。它让我们见证: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的艺术勇敢地走入市井烟火,在每一次掌声与喝彩中汲取新的生命力。湾里庙的今晚因此被赋予双重浪漫——一是牛郎织星的星河私语,一是人间戏台永不落幕的文化情书。
当曲终人散,秋风中似仍缭绕着不绝的余韵。它轻声诉说:有一种乡愁,叫戏腔;有一种永恒,叫传承。而这浪漫的相约,必将年复一年,在此生根、开花,让穿越千年的音韵,牵肠挂肚荡漾在城市与百姓心间。
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中国和谐文化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郝小学,教授、一级美术师李凤梅,以现场直播、多媒体报道了本次专场演出。
来源:诚梦与文化